从城市后花园,发展为全市乡村振兴的产业新高地,吸纳着人才、资金、市场各类资源充分涌流,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年来,临港区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精准发力,面对乡村振兴这一新时代大考,给出了具有临港特色的精彩答卷。
“用工业化理念、项目化思维发展农业,以产业振兴为引领,紧紧抓住汪疃镇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的机遇,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临港区打造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威海篇中、特显鲜明而又精彩的临港篇章。”临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文江说。
(小1)嫁接工业理念 夯实农业产业基础
11月,临港区的苹果进入了丰收旺季。樱聚缘现代苹果产业基地里果香沁鼻,1200亩的苹果树上硕果累累,红的似火、金黄的诱人。
山东樱聚缘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宗波开着铲车,将一箱箱装好的苹果运送到卡车上。进入冷风库后,经分拣、包装,这些个儿大、脆甜的苹果,将被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供消费者们挑选。
“威金1号,好卖着呢!”杨宗波来不及停下手中的活,边干边说,“优质果,一箱14个,能卖到150元。”除了“进京”,这些苹果还通过电商渠道卖到全国各地,这一个秋冬季收获的200公斤苹果基本不愁卖。
为啥这里的苹果能走进京城卖上好价?杨宗波道出其中缘由:“我们联合了北京首农集团、亚太生态经济研究院,把苹果种植基地打造成首农·威海苹果全产业链基地,形成了首农—威海苹果供应链,打通了从果园到市场的大通道。”
如今,这种依托生产基地建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运行模式已经在临港实现了全面覆盖,统一供苗、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格局已然形成。
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各级农村会议精神,临港区陆续出台了《威海临港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威海临港区汪疃镇乡村振兴战略试点规划(2018-2022年)》,以及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五个实施方案,区域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已经逐步完成。
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临港区围绕“五大振兴”精准施策,要的就是有“临港特色”。
临港区农工办主任刘向阳说:“我们采用工业化理念、项目化思维,在汪疃镇规划建设了占地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将大园区分块为‘创意农业、高科技农业、特色林果产业、特色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示范’五大特色园区,分门别类进行精准招商。以园区为载体,扶龙头、建体系、抓融合、强服务,培育了一系列高端平台、优势产业和领军企业,让临港区的农业基础越来越扎实。”
这些工业模式被“嫁接”到农业上,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融合”效果。
在威海樱聚瓦苗木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里,高常燕蹲在果树苗前,熟练地“压条”。“现在在育的13万棵苹果苗木已经全都‘有主儿’了,明年春天出苗。”高常燕说。这家公司由山东樱聚缘与法国达利瓦苗木公司合作成立,开展高品质果树育苗,成为我市种植业领域引进外资的典型案例。
规划引领,如今的临港区,沿303省道、初张路、威石路两侧,太公缘农耕部落、威海植物园、欣旺生态园等特色乡村旅游点及神山葡萄等30余个有规模的采摘园串珠成线,城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农业转型升级相互融合。
临港区还将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致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引进企业和项目, 200余名村民找到了长期、季节性零工工作岗位,人均每年将增收近2万元。
(小)一二三产全链融合 农民越干越有奔头
一直在外做生意的祝家英村村民祝建辉,49岁又重新回村当农民,今年从村民们手里流转出50多亩地来,全部种上了苹果苗。
祝建辉心里有谱:“苗是最新品种,保守估计,一亩地产七八千斤,每亩收入一万元不成问题。”再加上村里正在整修祝家祠堂,准备搞宗祠文化与农业观光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祝建辉打算,借着村里发展第三产业的“东风”,也把自家集种植、采摘、乡村游于一体的家庭农场搞起来。
农业越来越有奔头,农村越来越令人向往,临港区为全区农民送上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大礼包。升级5年来,临港区做足“融合”大文章,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大力培育“新六产”,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从而通过产业融合带动乡村生态与文化的全面振兴。
在祝家英村口,一条名为“先锋路”的村内辅路,如今被修的平整宽阔。正如其名,这是一条通往新农村、新产业的先锋之路——路南头,正在建设的NFC高端鲜果汁生产加工项目建设收官在即,两栋车间和一座冷库已经封顶,办公楼正在装修。“目前,我们正与济南果品研究院合作,共同进行高端鲜果汁产品研发,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申报专利,填补市场空白。”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乡村内生活力迸发。特色旅游村、民俗文化村、休闲农业村等村村有看点,采摘园、休闲园、农博园连成一片,每逢周末、节假日,吸引大批周边市民前来休闲度假;已累计举办7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年吸引游客数量达到10万人次,形成了集种植、销售、深加工以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葡萄全产业链条。
第一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第二产业项目日渐稳固、第三产业新发展理念逐步落实,集育苗、种植、精深加工、科研、观光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成为临港区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让临港区的广大乡村具备了城郊一日游和一年四季不间断的休闲旅游产业优势,年吸引游客达20多万人次。
(小)构建“1+N”党建体系 党的力量在园区生根
最近,神山葡萄又通过土地流转拿了140多亩地,用来扩大种植规模。
“现在各个村流转土地,都由园区党委牵头组织对接,将跨村的土地资源‘化零为整’,更利于企业整体规划,流转成功率大大提高。”汪疃镇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党委副书记祝润超说。
着眼于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临港区把党管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创新性地在汪疃镇成立了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党委,将周边20个行政村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企业党支部融合,构建形成“园区党委+多个产业党支部”的“1+N”党建工作体系,统筹协调园区党的工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筑牢乡村组织振兴基础。
在此基础上,汪疃镇创新“合作社+党组织”模式,成立3家合作社党支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条上,强化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引领作用,以党建促产业、以产业富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余元。
在党建引领下,临港区统筹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发展,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活力和动力。
党建引领、人才带动。临港区建立起完善的乡村振兴人才梯队——
设立威海市现代果业专家大院产学研示范基地,引进国内11位顶尖专家和6位外籍专家服务园区产业发展,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对接山东大学(威海)等高端智库资源,聘请高端人才为汪疃的旅游顾问、产业顾问,让乡村发展打上科研的快车道。
以祝家英村为核心,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党委出面开展“三向培养”行动,让更多传统农民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与此同时,临港区全面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确保村干部“递进培养”计划和乡土人才“鸿雁归巢”计划落地生根,全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农业生产更现代高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乡村环境更宜居……一幅临港特色鲜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展现在临港区农村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