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 首页 |
|
曾经年产黄金过万吨的废弃矿区上,一座占地150多亩的生态型体育主题公园免费开放;20多万平方公里的矿山旧址上,核心区1.2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种养和观光旅游生态公园雏形显现;曾经以矿为生的农民投资当起生态庄园主……
生态建设让乳山收获了可持续发展的“红利”。乳山市委书记周兵表示,绿水青山是乳山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是一个区域最大的财富。
金碃岭体育公园已经免费对外开放。 记者 王彦博 摄
偿还生态账,重建绿水青山
今年6月1日,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金碃岭体育公园正式对外开放。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14个运动场地和老年活动区、儿童游乐区,让市民由衷点赞。
“这里以前是座金矿,采矿遗留下不少矿坑和矿井,大人小孩都不敢进去,咋也没想到现在变成这么大的体育公园。”市民宋强深有感触地说。
2015年初,金碃岭金矿废弃旧址被纳入“乳山偿还生态欠账计划”,随后拆除7800多平方米废弃建筑物、充填4万多立方米的采空区、恢复200多亩土地、绿化5万多亩景观林。
“金碃岭体育公园不仅注重生态修复,更注重生态的可持续保护。公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自然绿地,采用透水性铺装,有效控制了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生态功能。”岭南园林相关负责人郑乃文说。
金碃岭金矿的变身是乳山城市发展理念转变的生动实践。作为胶东半岛黄金主产区,乳山过去私采乱挖现象严重,对当地山体、植被、水源等造成破坏。下初镇是乳山黄金最主要的开采区之一,黄格庄村46岁的刘忠才当年就是挖矿能手。“虽然挖矿挣钱,但是对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刘忠才说。
乳山市自2000年起组织安监、环保、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大规模集中整治乱采滥挖,先后关闭清理矿井500余个,有资质的矿山开采企业由200多家减少到24家。
不仅在生态欠账上“止血”,也在生态修复上“造血”。乳山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对各处破坏山体、废弃矿井矿坑和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复绿整治。
如今,承载着绿色财富梦,刘忠才响应政府号召,加入生态复绿大军里。他用当年挖矿攒下来的200万元,在原来的采矿区上承包了500亩荒山,一边进行生态修复,一边栽种樱桃、桃树、苹果等经济果林,打造出一个四季均可采摘的观光休闲生态园。
和刘忠才一样,原本靠挖矿为生的村民,在这片矿山废弃地复垦复耕土地万余亩,发展起以高丽参、苹果、金银花、蓝莓、樱桃等10余种经济作物为主的高效农业生产区。
“我们在原有采矿区利用遗留的废弃矿石规划了巨石镇,对破坏的山体进行修复,规划了紫薇幽谷,发展鸡油菌种植基地。”乳山下初镇双山景区建设负责人王晶说。
风景如画的银滩海岸线。 资料片
算好开发账,掘金绿水青山
10年前,由于地质等原因,大乳山周边20多平方公里的山岭上一片荒芜,海岸沿线也都散布着影响海洋生态的养殖区,一度成为经济发展的壁垒。
突破发展,不能简单引进项目开发建设,而是要通过生态修复为发展植入“造血干细胞”,这是乳山市给经济发展定下的基调。2005年,曾在全国各地进行景区开发建设的刘新利来到大乳山周边考察后决定先修复自然生态,再结合生态适度开发旅游。
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刘新利带领着专业的园林团队,致力于解决大乳山土层薄、山体岩石蓄水导水性能差、植树成活率低等难题,先后引进改良后的黑松、龙柏等600多种乔灌木,在万亩土地上种下了2000多万株树木。
面对海岸带上废弃养殖池里留下的污泥,刘新利没有将其推向大海,而是花巨资用笨办法将污泥运走,最终修建了3000多米长的沙滩,新增了上千亩湿地。目前景区湿地可蓄存淡水200多万立方米,不仅净化中水,还可以给湿地补水,为旱季绿化提供灌溉水源。如今的大乳山成为一个山清水秀的旅游度假区,2016年接待游客超过68万人次,景区综合收入超过亿元。
乳山坚持综合施策,不断扩大“城市绿带”,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圈,释放生态叠加效应。为保护最美海岸线,乳山将海岸线旁和距岸4公里以内近海养殖项目列入整治规划,拆除后恢复湿地1万多亩,建设人工沙滩1000多亩,修建了5.3公里长的优质沙滩岸带,碧海银滩得以重现。
不欠子孙账,留下绿水青山
乳山恒邦化工在冶炼黄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副产品磷石膏,如果不利用起来、长期堆放,既会占用土地,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秉承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乳山认识到要尽快为恒邦化工找“下家”。
在下初镇,工业废料磷石膏经过烘干脱水、磨细、增加添加剂、稳定成型等生产流程,变成一种可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纸面石膏板,据悉,该石膏板公司年可综合利用磷石膏40万吨,让其变废为宝。
近几年来,乳山积极引导全市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副产品和废物交换利用,全市已有超过八成的企业建立起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鼓励原有企业进行节能改造的同时,乳山还充分考虑环境承受力,在项目建设上,划生态“绿线”为招商“红线”,严把产业准入关口,大力引进绿色、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严控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上马,先后有十多个投资亿元的项目因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被否决。
乳山先后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了绿色制造工程、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善了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并持续开展露天烧烤整治、矿山资源开采治理、扬尘治理、“三废”污染治理、燃煤小锅炉整治等行动,加大除污还绿力度,让乳山天空更蓝、空气更洁。
“下一步,我们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产业发展,让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乳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宫本杲说。
■相关链接
为了生态建设,乳山这么做
■亮点一
保护海洋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乳山不断加大海域生态修复和海岸带综合整治力度,努力打造一流的生态滨海景观,以优越的资源禀赋,拉动海上旅游快速突起,增创滨海旅游发展新优势,为推进旅游大发展提供优良的资源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乳山科学编制了海岸带生态修复整治规划,构建了以海洋功能区划为指导,以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海岛保护规划、海域修复整治规划为支撑,与乳山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的海洋生态修复规划体系;通过聘请中交公司等专业机构,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对海域进行分段定位,把海湾、河口区域、潮汐湖、滨海湿地以及海岸带的生态整治和修复作为规划重点,精心筛选,科学论证,建立门类齐全的项目库,抓点促面,以点带面,有力促进了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
依托海洋保护区和修复整治项目两大载体,乳山积极推进了各类保护和修复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在塔岛湾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大乳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获批后,通过增殖开发和资源保护等形式,对海岸带重点区域实施了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实现了自然资源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潮汐湖生态修复与海岸线整治工程、乳山市银滩海岸带整治与近海生态修复、大乳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能力建设及生态修复等项目分别获得了国家、省分成海域使用金项目无偿资金扶持,先后对潮汐湖景区、银滩旅游度假区、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进行保护性修复。
为构建生态修复长效机制,乳山创新建立了海岸带生态修复整治工作机制,坚持项目建设与海洋生态修复并重、保护资源与发展海洋经济相互协调,把海洋开发活动与海洋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开发主体的经济效益、修复整治的生态效益、环境改善的社会效益三者共赢。以大乳山开发为例,从发展之初就引入维多利亚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先后投入2亿多元,从治理污水、压碱治滩等入手对区域内近岸陆海环境进行治理,修复海岸带5公里,恢复滨海湿地6000多亩、沙滩1000余亩,营造了优美的海洋环境和旅游环境,创树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带动了全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岸带修复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向大会提供的专题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中,首次将大乳山国家级海洋公园作为生态修复的三个突出典型之一,展现在国际舞台上。
在海岸带修复整治工作中,乳山通过强化陆源入海污染渠道治理和近岸海洋环境治理,辖区20多公里优质沙滩岸带和70多公里的自然岸线得到了科学管理、全面保护。目前,乳山滨海新区已投资1.8亿元建设了5.3公里的岸带保护长堤和滨海亲水休闲景观公园,修复整治沙滩2公里。另外,还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聘请专家编制了《潮汐湖生态保护整治修复二期工程》、《塔岛湾生态整治及修复工程》等11个海岸带生态修复与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已纳入我省岸带整治和环保类修复项目库,为项目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乳山市已累计投资8亿元在大乳山、潮汐湖、塔岛湾、乳山湾、银滩5大区域实施了生态修复和海岸带整治工程,修复整治海岸带40余公里,恢复湿地1万余亩,建设人工沙滩1000余亩,极大地改善了近岸海洋环境,水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海洋事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亮点二
治理养殖污染 城乡旧貌换新颜
今年以来,乳山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畜禽污染综合整治工程,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挥现代化养殖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福喜(威海)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威海乐天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养殖业带头企业,强化环保意识,主动对企业养殖场粪污收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福喜农牧投资480万元对公司污水处理体系进行提升改造,对20个养殖农场提升污水收集体系,杜绝养殖场污水外渗对周边环境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对污水集中处理厂进行中水回收再利用建设,对公司辖下的养殖场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达到城市再利用水标准,可用于冲厕、绿化等,实现了畜禽养殖污染“零排放”和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养殖业的良性发展。乐天生态农牧投资400万元,建成容积达6000立方米养殖粪污收集体系,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同时,乳山对全市483家养殖场(户)启动养殖环境整治工程,出台了政策,为养殖环境整治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整治标准,指导养殖场(户)提升改造畜禽粪污收集体系。
为有效推进工程建设进程,乳山通过举办培训班、微信推送、媒体报道等方式对养殖户进行宣传,让养殖户树立“早改早受益,不改受处罚”的观念。在工作推进中,乳山实行一场一档,专人负责,采用网格化管理,对养殖场(户)分布进行划区分片,安排专人与养殖业户对接,及时解决整治过程中的难题。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乳山鼓励在线解难,实时沟通,建立市镇村三级微信群,其中市级微信群为94个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加入的整治进度交流群,以每日照片和工作简报的形式即时上报工程进展。镇级建立了各镇两委成员和技术指导员、辖区养殖业户组成的整治技术交流群,在线提供即时技术指导。
为顺利推进畜禽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乳山市政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550万元用于全市畜禽养殖粪污整治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市年度便民利民实事重点工程,对完成整治经验收合格的养殖场给予5000元至3万元不等的补助,带动社会资金2000万元,提高广大养殖业户参与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为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