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生态威海 绿色发展 中央环保督察专题 > 媒体报道

中国环境报:运用产业链思维治理中小企业

当前,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全面开展,一些地区出现了负面的声音。有人认为环保督察力度过大、影响了当地经济和就业。还有的舆论认为环境执法存在“拣软柿子捏”的嫌疑,部分中小企业主也抱怨“不公平”。有的地方出台的政策存在不连续性,环保手续齐全的企业主也被地方政府要求暂时关停,导致政府公信力受到损害。有的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不辨良莠,对所有企业“一刀切”。有的企业被关停后,地方政府未启动配套的补偿政策,造成企业主对环保执法产生了以“关停企业”为目的的误解。

在现实中,中小企业量大、覆盖面广,涉及行业交叉繁杂,其中很多企业属于“散乱污”企业,无任何污染治理设施,往往是废气乱排、污水横流,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许多中小企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蕴含创新能量的最主要群体。实际上,企业主本身同样需要良好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源。所以,如何推动中小型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者,以及环境保护的身体力行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实现环保和发展双赢”的问题。从现实来看,解决这个问题也有着迫切性: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主对不加辨别便关停企业存在很大的抱怨;另一方面,是环保工作人员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心力交瘁。在舆论汹汹的背后,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以求进一步的改进。

比如,在环保要求更加严格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法律上存在的权责不清、环境标准的定义不明和管理的混乱、企业倒闭后的安置问题等。笔者认为,如果要达到既保障经济发展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关注:

其一,运用产业链思维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于能够和当地主导产业相兼容的中小企业,主动帮助进行补链或形成协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改、规划、国土等其他部门的联合工作。要借环保督察之力,推动当地淘汰落后产能、帮助企业升级改造。从基层出发、从民间资本的活力出发,一厂一策、一村一策,实事求是地进行精细化管理,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其二,切实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小企业集中在园区,地方政府应及时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例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不能只管“入园”而不顾管理。

其三,环保压力传导的路径应多样化。许多中小企业在最初选址创设时,有其存在的缘由。或与当地经济产业定位有关,或与当地劳动力结构有关,环境污染的产生是经济活动伴随而来的结果。不从最初阶段入手,只在企业发展成型后再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显然有所滞后了。下一步,应在企业初创、发展、成熟、转型等各时段进行分阶段环保压力的传导,使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规律相契合。

其四,建立双向的信息公开制度。之前谈及的信息公开一直是企业排污信息的公开,这样便于环保主管部门管理。当下,应进一步推动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开。目的是能够让各企业主体及时了解污染源分布、地区污染程度、所在区域的环境标准等。这样有助于让所有企业不论大小,都能在信息透明的环境下实现公平管理。

当然,如果说环境污染是之前经济粗放发展方式的结果,那么更为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地方确实存在为了环保过关而对小企业进行“一刀切”的行为。环保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碧水蓝天,但这个目标背后更深的内涵在于环境的常态化达标,是企业经济成本、行政管理成本、社会发展成本都能够承受的目标实现,这也是中央一直强调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