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 “十三五”规划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192N/2016-08237 发布单位: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内容分类: “十三五”规划 成文日期: 2016-10-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新信息产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

时间: 16:27
点击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规划引导,抓住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促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省产业政策,结合威海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抓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了产业的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一)集群规模。我市现有新信息企业1120家,从业人员近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信息技术制造企业164家,通过“双软认证”的软件企业37家。2015年,全市“规上”信息技术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70亿元,同比增长8.3%,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15.1%;占七大产业集群比重为17.3%,位居第三位;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为56.5%,位居第一位;占全省行业比重为10.9%,位居全省第三位;实现利润52亿元、利税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1.1%。

(二)产品结构。我市信息技术产品现有12大类100多个品种,已形成计算机外设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电子测量仪器、通信设备等较为完善的产品结构,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占整个信息产业比重达到35%左右。以传真机、打印机为代表的计算机外设类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形成了技术优势。激光打印机、专用打印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8%和10.9%,热敏打印头世界市场占有率为12.2%,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世界市场占有率达到6.7%。

(三)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省级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中心6家。“十五”以来,申请专利2100余项,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48项,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39项,热打印相关产品、高端光纤激光器等10余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国内空白。

(四)园区建设。我市先后建立了1个国家级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园(高区)、2个省级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经区、荣成)、1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高区)、1个省级软件产业园(高区)和1个民营火炬软件孵化器。目前,高技区的计算机外设及配套产品、经区的手机及电脑配套产品、荣成的汽车电子及计算机配套产品、文登的电缆/光缆产品等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其中,国家级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园2014年园区内规上企业3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17.7亿元,同比增长17.8%。

今后几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从总体形势看,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一是发展信息产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的主要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二是随着新一代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数字化产品等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将产生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信息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我国在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光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领域将得到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随着国际软件外包业务重心加快向我国转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这些为我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抓住全球信息产业变革机遇,紧紧围绕我市“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壮大优势产品规模,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3D打印、云计算、高端软件等领域实现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构建以优势主导产品为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二)规划目标

1.集群规模进一步壮大。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30家,其中过50亿元企业4家。

2.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产品逐步由单一功能向集成功能转变,由零部件生产向整机生产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水平总体上接近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增专利申请1800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50项。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比重进一步提升。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导航、3D打印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物联网、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在产业化发展方向实现突破,在信息技术产业占比达到70%以上。

4.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信息技术及产品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机械、化工、汽车、船舶等主要行业中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普及率超过90%,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75%。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领域深度融合和渗透,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智能交通、金融电子等产品及信息系统迅速发展,为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产品支撑。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发展壮大优势产品,促进产业快速膨胀。以国家级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园和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打印机零部件和整机优势产品、智能电子产品、工业控制产品,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整合优势资源,膨胀拉长产业链条,将我市打造成涵盖通用打印机、专用打印/扫描设备、3D打印设备等领域的关键基础零部件、高端整机产品以及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的国内最大的计算机外设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2.培育战略新兴领域,打造产业新增长极。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以新一代网络通信系统设备及智能终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3D打印、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家庭、关键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领域,以重大工程应用为带动,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打造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增长点。

3.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支持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切实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进程和公共服务水平。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围绕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集成电路、云计算、物联网、绿色照明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知识产权、标准制定、产品检测、资质认证、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加强产用合作,依托行业组织,推动重点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依托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建设特色的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加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二)发展重点

1.发展壮大五大类优势产品

(1)计算机外设及配套产品。①智能打印设备。重点发展高端激光复合机、单色/彩色激光打印机等通用打印机,收据/日志打印机、条码/标签打印机、文档/票据扫描仪、证卡扫描仪、打印扫描一体机、证卡复印机等专用打印扫描设备;②显示器产品。重点发展LED液晶显示器等通用显示器,以及POS机显示器、中央监控显示器、触摸显示器等特种显示器;发展高清一体电脑、平板电脑等电脑整机产品。③计算机应用产品。重点发展人机交互式设备、语音输出设备、IC卡读写机具、触摸屏、生物特征识别设备;发展点钞机、清分机、税控机、POS机、自动柜员机、票务自助终端等金融、商业、税务等应用产品;智能书架/档案柜、无障碍通道等射频识别整机产品,证件、货币、金融票据防伪鉴别、移动警务终端等智能扫描电子产品,自助识别、查询、缴费、取单取卡、展示等自助服务系统及设备。

(2)通信类产品。①通信设备产品。重点发展光纤接入设备、宽带接入设备、固定无线接入设备、载波通信设备、数字交换机、光通信交换机、机顶盒、数字蜂窝移动系统设备、基站天线等产品,以及室内外光缆、数据缆、市话缆通信配套产品。②通信终端。重点发展基于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无线话机、固网支付打印一体话机、网络智能机顶盒、特种电话机、对讲机、集群通信终端、智能手机及零部件等产品。③网络设备。重点发展数字数据网络DDN节电设备、上网行为管理器、有线/无线网络摄像机及数字硬盘录像机、有线/无线视频服务器等网络存储、监控产品,以及4G车载路由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WiFi5智慧云路由、安全网关、密码服务器、加密机、加密卡、U-key等产品。

(3)智能电子产品。①视听产品。重点发展电视接收机顶盒、移动电视(车载、手持)、监控设备、数字多媒体设备、社区安防系统等应用电子产品的制造及应用。②汽车电子产品。重点发展汽车控制系统、车载导航终端、车载视频监控、动力电池及管理控制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③机床电子。发展高档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精度高速控制和数字化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大力发展中高档数控系统;加强机床电子功能部件(包括电主轴、电动刀架、检测装置、测试设备、机床电器等)研发和应用。④医疗电子。重点发展病人监护仪、心电图机、医用超声仪器、血液透析机等医疗电子仪器设备等。⑤智能仪表产品。重点发展智能电表、超声波热量表等IC卡智能及远程表,工交电子应用仪器设备等。⑥工业控制。加强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芯片、传感器、驱动执行机构、触摸屏等产品的研制,提升工业控制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4)传感器类产品。①测振传感器。重点发展数字地震传感器及其配套的动测传感器、MEMS地震勘探传感器、智能动测仪,研发温度、湿度等多领域应用传感器,开发汽车用传感器。②图像传感器。重点发展研制、生产热敏打印头/图像传感器,扩大热敏打印头的市场份额。③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重点研发弱信号放大技术、光路设计技术,温度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生产分布式光纤传感温度控制设备整机,加快在港口、电力、物料传输、水利等领域应用。

(5)电子元器件及零部件产品。①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重点发展电容器、电连接器、电子继电器、斩波器等控制元件,钕铁硼永磁等磁性材料元件,电源变压器、脉冲变压器等感性器件,摄像头模组、光学镜片和电子光学部品等光学器件,以及受话器、手机扬声器、电视用扬声器等电声器件,电子管、真空开关管等真空电子器件,以及各种固定电阻器、电位器。②电源变压器、开关电源变压器、音频变压器、脉冲变压器等变压器产品。③无极灯、LED工矿灯、等离子灯等气体放电灯。④外接信号线组件、内接信号线组件、电源线组件、电线电缆、连接器和天线等连接技术及信号传输产品等。

2.培育发展六个产业新增长点

(1)新一代通信网络。①支持IPv6、光纤高速传输、光交换、宽带接入、软交换、4G和后4G、网络安全等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加快建设基于IPv4/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动IPv6、智能网、软交换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各类网络业务在不同网络间的互通和融合。②整合现有光纤网络资源,加快基于OTN(光传送网)的智能光网络和DWDM(密集型光波复用)系统骨干传送网建设,推进城域网高速互联和有线接入网络宽带化改造,加快光纤到户建设。推动发展4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部署WiFi、Wimax等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加快实施无线宽带网络广度和深度覆盖。③加快基于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新业务应用的培育,大力发展宽带接入、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电子商务、协同计算等新型业务。

(2)集成电路及相关产品。①集成电路设计。以省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依托,研发各类IC卡、数字音视频处理、移动通信、信息安全、电子标签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技术,以设计的快速增长带动制造产业。②集成电路封装。重点发展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模块、可控硅模块、固态继电器、半导体分立元器件、印刷线路板等集成电路相关电子元器件。大力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射频电路等。③集成电路专用及配套设备。重点发展清洗设备、退火炉、复绕机、微张力收放线设备等集成电路及微电子封装关键工艺设备。

(3)物联网及相关产业。①重点研发关键传感器件、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和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加强超高频射频识别、打印与扫描图像、地震检波、石油勘探传、光纤测温、智能家居、物位监测、海洋环境监测。②物联网信息安全及智能处理技术。开发快速、高精度、高效率数据挖掘、比对分析算法与模型,研发高效率传输光缆及数据压缩、传输、处理技术。③物联网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将高新区作为高端研发区,重点打造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基地。将临港区作为制造产业区,重点打造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④射频识别(RFID)产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在芯片、标签、读写器及应用软件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⑤物联网应用。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先导应用示范,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物联网在先进制造、现代物流、食品安全、数字医疗、环保监测、安全生产、安全反恐(周界防护)、智慧城市以及在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中的应用。

(4)3D打印技术及产品。① 加快3D打印设备制造技术、3D打印材料技术、3D设计与成型软件开发、3D打印工业应用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度3D打印机、高端激光发射器等3D打印整机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瞄准世界领先技术,加大可控制物体内部构成的3D打印技术研究,加快开发基于“多元材料任意分布同时打印技术”的下一代3D打印设备及打印产品。②推动3D打印技术在工业制造的应用。重点在概念设计、原型制作、产品评审、功能验证等应用以及在铸造领域直接浇注铸件的应用。推进在家用电器、汽车配件、通信技术、军工等研发和产业化。③推动3D打印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重点推进在人造骨骼、牙齿、助听器、假肢等仿生学体内植入物应用和产业化。④推动3D打印技术在消费品及创意产业的应用。重点在珠宝、服饰、鞋类、玩具、创意DIY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5)北斗卫星导航产品。①北斗相关芯片研发设计。开发系列高性能、高复杂度、面向应用的系统级芯片及集成电路模块。②北斗终端产品。重点发展智能北斗导航终端,北斗导航仪、行车记录仪、北斗接收机、双模手持机等。③基于北斗的地基增强系统。重点开发基于城市精细管理的电子地图、管理系统等。加快在广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基于北斗位置增强技术的室内及外场演示系统,配合智能手持终端,推广普及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概念和产品。④重点行业及领域应用。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公安警务、应急救援等,实现卫星导航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将我市打造成“智慧城市”北斗导航应用示范城市。

(6)高端软件及服务。①基础软件。加强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发展新一代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等网络化的关键软件及服务。②嵌入式软件。支持数字视听、智能终端、应用电子、数字医疗设备等领域嵌入式关键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工业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智能打印、光纤传感、射频识别、视频监控、数字出版、数字医疗、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嵌入式软件。③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发展工业行业、电力、教育、交通、物流、食品安全、医疗服务等行业应用软件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快建设产品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系统、矿山三维信息建设平台系统、电力智能代维服务平台系统、智慧教育网络平台系统和数字内容制作公共服务平台系统。④大数据应用。依托在云计算及信息服务领域的技术储备,研究大数据分析模型,研发支持海量多类数据检索、分析、展示的大数据处理方案,在社会化信息管理、智慧教育、食品安全、智慧医疗等领域探索大数据服务及应用。⑤信息安全软件。重点发展基于网络系统自主可控的密钥管理、数字认证、VPN安全网管、服务器密码机、密码卡、身份认证、云安全平台等软件系统和服务。

3.培植一批创新骨干企业

(1)三星电子(山东)数码打印机有限公司。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对激光复合机、彩色激光打印机等两大类及其系列相关产品进行升级和换代,着力开发世界领先技术的高端优质打印机产品。

(2)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快物联网核心感知、云平台及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等方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安防、教育、公安等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射频识别(RFID)产品, 以及温度、振动、应变等光纤传感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

(3)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扫描/打印关键基础零部件、整机及系统集成产品,提供行业管理信息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加快发展金融自助服务设备,扩大在金融领域的研发生产。

(4)宏安集团有限公司。在扩大原有光纤光缆、数据电缆、市话通信电缆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抓住“三网融合”和4G发展机遇,重点发展蝶形引入光缆、室内光缆、移动光缆、通信用室外光缆等光纤光缆产品。

(5)威海大宇电子有限公司。抓住信息消费产品发展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产品技术水平,加快发展高中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相关显示类应用产品,重点发展显示器、液晶电视、一体电脑、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

(6)威海泓淋电子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应用于笔记本电脑、计算机、液晶电视、移动电话、打印机、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等消费电子以及通讯、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外接信号线组件、内接信号线组件、电源线组件、信号传输线缆、特种线缆、连接器、天线及汽车线束。

(7)日月光半导体(威海)有限公司。加快发展半导体整合型测试、封装、系统组装,重点发展直插型三极管(TO PKG)和小信号三极管(SO PKG)等分立式元器件。

(8)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在现有接触式图像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发高频率、多分辨率转换技术及高性能光源技术产品,重点发展货币、证件鉴伪传感器,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检测和试验中心。

(9)威海东兴电子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无极灯、LED照明灯等光电照明产品和LED电源、智能开关电源等电源产品,加快发展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智能照明管控平台等物联网产品。

(10)威海双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石油勘探传感器、温度智能控制传感器、微电机系统(MEMS)地震勘探传感器等产品,拓展石油地震勘探仪器系统研发生产,加快工业震动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平台的全方位技术支持及服务。

(11)山东卡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基于4G、北斗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4G车载路由器、车载硬盘录像机、无线单兵视频服务器、高清网络摄像机,以及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公交系统、网络直连存储(NDAS)系统等安防视频终端和通信终端产品和系统。

(12)威海市天罡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超声波冷/热计量表、热量表检测装置、智能温控器、智能温控阀、M-bus集中器、GRPS(DTU)远传抄表数据自动上传模块、热网集中管理系统、热电管网设计等产品及系统软件。

(13)山东渔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信息安全关键产品,推动以国产密码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安全产品国产化进程,重点发展加密机、加密卡、U-key等信息安全关键环节密码软硬件产品。

(14)山东海富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高端光纤激光器为主导产品,加快开发新型激光器、激光系统集成产品、激光医疗设备等产品。以海富光子激光产业园为载体,形成激光器及相关器件、数控装备、先进制造特高新技术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光纤激光产业基地。

(15)威海博实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加快3D打印技术及产品研发,重点发展应用于新材料、电子电器、艺术品、生物医学、食品、国防等领域的“多元材料任意分布同时打印”技术及装备。

(16)其他重点企业。威海宣杨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威海世一电子有限公司、威海富电电子部品有限公司、威海碧陆斯电子有限公司、威海裕罗电器装配有限公司、威海世高光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手机/手提电脑用3D摄像头模组、电视用视频通话摄像头模组、软性印刷线路板、车辆电线束、铁氧体磁芯、光学镜片和电子光学部品等电子元器件及零部件产品。

四、工作措施

(一)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发展纲要》等相关政策,用好国家及省、市各级出台的信息技术产业相关鼓励政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宏观引导服务。持续、深入开展“联系企业”活动,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管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合作、用地、融资、配套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二)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建设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及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能力,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二是推动行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现有创新平台资源,支持赛宝信息技术综合服务平台、中测工业振动平台、北洋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充分运用平台服务,形成行业创新平台与企业合作共赢良性循环发展。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重点加强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国计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科技研究院等对接合作。

(三)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充分利用各区市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器、科技园等载体,为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信息技术项目提供研发、试制、经营场地和共享设施,以及政策、法律、投融资、会计、审计、企业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在孵企业创业成本及风险,加快促进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通过大企业引领发展、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企业间之间合作活跃、互动高效、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依托各类园区基地和重大项目,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完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培训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重点企业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实用性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

(五)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国外主动承接欧洲、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内充分利用省、市政府组织的大型招商活动和各类专业展洽活动,认真包装策划,搞好招商宣传,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西安、成都等信息技术产业发达地区和城市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和龙头民营企业进行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

(六)创新投融资机制。搭建银企对接桥梁,充分发挥科技支行等平台作用,对高成长性的初创型、种子型信息技术企业主动跟进服务,针对融资渠道少、门槛高、成本高等问题,鼓励采取专利权、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已形成一定技术、产品优势的信息技术企业,通过引进风险投资、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等方式融资扩张,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七)鼓励发明创造。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相结合,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提高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水平。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参与研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增强标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推动更多的自主创新技术标准成为国家标准,提升在国家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