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 | 首页 |
|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关于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加快四大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的通知
威政办发〔2014〕11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四大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6月25日
关于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为深入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培育膨胀新兴产业集群,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实力,现就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产业聚集、链条延伸的原则,加快发展新信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主导产品、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打造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主要目标
(一)新信息产业集群。研发生产高端新信息产品,加快培植骨干企业,重点打造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化基地,新信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到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到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
(二)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重点突破高精尖诊疗设备及植入器械技术,扩大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规模,加快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步伐,培育中成药及植物药品牌,到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到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
(三)新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积极提升新材料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加快培植骨干企业,打造国内知名的碳纤维、聚砜树脂、镁合金三大新材料制品产业化基地,到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到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根据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实际,立足高端定位,实施重点突破,着力发展一批行业领先的主导产品,培植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打造一批集聚能力强的产业化基地。
(一)新信息产业集群。
1.发展六类主导产品。
(1)智能打印。加快研发激光复合机、单色激光打印机、彩色激光打印机、高速热敏打印机、专用打印/扫描设备等产品。
(2)集成电路。重点研发数字音视频处理、移动通信、信息安全、电子标签等领域的芯片设计技术,发展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可控硅模块、固态继电器和半导体分立元器件等产品。
(3)通信。加快研发生产基于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无线话机、固网支付打印一体话机等通信终端产品,上网行为管理器、有线/无线网络摄像机及数字硬盘录像机、有线/无线视频服务器等视频监控产品,北斗导航定位增强系统、高端光纤激光器玻璃光纤等通信产品,以及数字证书、安全网关、密码服务器等网络安全产品。
(4)物联网。重点发展光电、超声波、温度、压力、电压、流量、液位等传感器产品,加快发展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等高精度、高可靠性、微型化的新型智能化传感器及集成产品;研发生产射频识别系统及产品,在芯片、标签、读写器及应用软件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5)智能电子。重点推动自助服务终端、访客一体机、智能书架/档案柜、无障碍通道、北斗导航终端、车载视频监控、智能电表、社区安防系统、智能健康医疗产品的制造及应用。
(6)高端软件。加快研发物联网、光纤传感、射频识别、视频监控、网络安全、工业无线/移动监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软件,积极发展高端嵌入式软件产品。
2.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围绕智能打印、集成电路、通信、物联网、智能电子、高端软件六类主导产品,培植一批骨干企业。
专栏1 智能打印。支持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三星电子(山东)数码打印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高端打印设备的研发生产比重,拓展智能打印产品在更多领域的推广应用,增强骨干企业支撑能力。 集成电路。以哈工大(威海)国际微电子技术中心为依托,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品;支持日月光半导体(威海)有限公司、威海星佳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封装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水平。 专栏1 通信。支持宏安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卡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渔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基于下一代通信技术产品,提高产品安全可靠性;加快研发生产高端信息安全产品,打造国内知名信息安全产品品牌。 物联网。支持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双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威海诺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产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聚集发展优势,形成竞争合力。 智能电子。支持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威海东兴电子有限公司、威海市天罡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大宇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在智慧城市、信息消费等领域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高端软件。支持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渔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卡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威海慧明珠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研发高端软件产品,不断拓展软件应用领域。 |
3.打造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化基地。以国家级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园和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三星电子(山东)数码打印机有限公司、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华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研发专用打印扫描技术和防伪鉴别影像处理技术,大力发展打印机零部件和整机优势产品,加快发展支票打印机、盖章机、硬纸币兑换设备、纸币清分机等特色产品,打造国内重点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化基地。
(二)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1.发展四类主导产品。
(1)医疗器械。加快发展新型高生物相容性透析器、新型聚砜膜血液透析器、人工肝治疗仪、真视觉3D可视化系统、新一代血液成分分离机、新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药物涂层支架系统、颅脑外引流系统、腰大池外引流系统、成人纸尿裤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突破CT、磁共振等光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
(2)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加快发展坎地沙坦酯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阿折地平片、米格列奈钙片、阿齐沙坦、阿戈美拉汀、盐酸贝尼地平片、格列吡嗪分散片、伊可新、盖笛欣口服液等优势产品,重点研发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精神性疾病、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药品。
(3)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加快发展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冻干粉针剂、高端营养性脂肪乳注射液、治疗性载药脂肪乳注射液等海洋生物药品,重点研发抗癌、抗2型糖尿病、抗高血压、抗乙肝病毒等海洋生物药物和促肝细胞生长素、乙肝疫苗、HPV基因工程疫苗、人造血浆、蛋白芯片等基因工程药物。
(4)中成药及植物药。加快发展益心素片、前列维通颗粒、百紫麻利肺止咳颗粒、西洋参活性成分提取物、西洋参细胞破壁粉、西洋参软胶囊、血脉清片、伸筋丹、杏仁止咳口服液等中成药,重点突破中药现代分离纯化、中药缓控释制剂、中药饮片(提取物)加工、西洋参脱毒育苗等关键技术,加快降血压、降血脂等中药药品和保健品的研发和生产。
2.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围绕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及植物药四类主导产品,培植一批骨干企业。
专栏2 医疗器械。支持威高集团有限公司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引导威海鸿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 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支持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威高药业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能力,建成全国先进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推进威海迪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华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物。支持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威海诺达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抢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制高点。 中成药及植物药。支持威海诺达制药有限公司、威海芝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国内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制药企业。 |
3.打造新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化基地。
(1)新医药产业化基地。以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园、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为载体,依托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华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威海诺达制药有限公司、威海迪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中成药及植物药三类优势产品,打造新医药产业化基地。
(2)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依托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威海鸿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神经外科器械和穿刺器械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
(三)新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
1.发展六类主导产品。
(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推进CCF800、M40J碳纤维项目产业化步伐,加大CCF1000、M50、M60等高端碳纤维及制品研发力度,加快航空航天部件、新能源汽车部件、深海石油钻井平台应用、建筑补强应用、碳纤维渔具、高端休闲体育用品等产品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快非金属挠性连续复合管国产化,研发汽车用高性能摩擦制动材料等系列产品。
(2)先进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高性能聚酰亚胺系列、丁基内胎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聚砜树脂、WT系列新型环保增塑剂和硬质型材及管材专用高效稳定剂等产品,加快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材料(TPE)技术研究,积极发展TPE输液器、TPE血袋、TPE营养袋、血浆分离器、新型聚砜膜、血液透析器等产品。
(3)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研发生产高档印刷版基铝带材、特种耐腐蚀油井管、抽油泵组件、钨合金泵筒。加快铝镁锰板材产业化进程,研发高强度镁合金材料和镁合金机车零部件。
(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快阳光控制镀膜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自清洁镀膜玻璃等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大触摸屏玻璃、泡沫玻璃等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发展纸面石膏板、工厂化建筑组件等新型绿色建材,研制开发外墙保温隔热复合装饰板系统、防火型内墙养生装饰板系统等住宅产业化配套产品。研发超硬材料刀具、高产氮率碳分子筛等产品。
(5)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研发铁基、铜基、不锈钢等三大系列高精度粉末冶金产品及高性能钨丝、钼丝、钨棒材、钨钼板材等难熔金属材料,积极发展石油裂解催化剂、尾气净化处理载体催化剂等相关产品。
(6)前沿新材料。加快光热蓝膜板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研发生产纳米涂料、纳米功能纺织品、纳米陶瓷喷涂材料等产品,深度开发健康产业纳米产品。
2.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六类主导产品,培植一批骨干企业。
专栏3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支持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碳纤维及其原丝性能指标,提高市场份额。引导威海光威渔具(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 先进高分子材料。支持山东浩然特塑有限公司重点开发聚砜、聚醚砜、聚苯砜等高性能特种工程及改性塑料,拓宽特种工程塑料产业链。引导威海新元化工有限公司、威海金威化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万图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威海金泓高分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产业化步伐,打造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精细化工生产企业。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支持威海万丰镁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大科研投入,推动镁合金零部件及镁合金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通信等领域的深加工及产业化。加快威海海鑫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金属科技(威海)有限公司新材料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快推进山东蓝星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项目建设,突破一批新产品关键技术,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支持豪雅光电科技(威海)有限公司、威海佰德信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努力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主导产品,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前沿新材料。支持山东(威海)安然纳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研发纳米系列产品,提高科技含量,推进项目产业化。 |
3.打造三大新材料制品产业化基地。以高区、临港区为载体,依托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山东浩然特塑有限公司、威海万丰镁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大力推进新材料制品产业化进程,打造国内知名的碳纤维、聚砜树脂、镁合金三大新材料制品产业化基地。
四、推进措施
(一)合理规划布局。立足我市现有工业基础,合理布局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信息方面,以高区为高端研发区,打造新信息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基地;以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经区、临港区等为应用产业区,打造信息系统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中心。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方面,高区以双岛湾科技城为依托,加快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建设;环翠区以山东中关村医药科技产业园、文登区以迪嘉医药产业园、荣成市以荣成经济开发区、经区以东部滨海新城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医药产业。新材料及制品方面,环翠区以西城科技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文登区以高新材料产业园为载体,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高区依托威海国家先进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着力形成复合新材料产业集群。乳山市、临港区以新引进的一批新材料项目为重点,加快促进技术转化,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强化创新驱动。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依托创新平台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创新成果发布制度,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培植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大企业集团战略,鼓励支持北洋集团、威高集团、迪沙集团、拓展纤维等一批骨干企业,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新信息产业方面,加快推进新北洋新型打印机项目、北洋集团云计算中心及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宏安集团超六类数据电缆扩建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方面,加快推进威高集团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集团高科技原料药生产基地和海洋药业与功能食品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达因制药工业园、诺达制药初村工业园和迪嘉医药科技精细化工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新材料及制品产业方面,加快推进拓展纤维碳纤维生产线项目、海鑫新材料高档印刷版基铝带材项目、金泓集团树枝状高分子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通过一批骨干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产业招商。一是开展自主招商。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南海新区要围绕区域产业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培育,研究制定产业招商指南,针对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做大产业集群。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进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产业链条支撑。
(五)强化政策支撑。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培育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推进光威复合材料上市、新北洋再融资,引导企业通过股权、债券、票据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特别是发挥好创投公司、科技支行等平台的作用,更好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土地政策。各区市、国家级开发区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属于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土地相对应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六)强化统筹协调。建立联席会商机制。由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技、财政、商务等部门组成联席会商工作小组,协调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深入开展“访企问难”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用地、融资、用工、配套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按照“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参与、政府协调推进”的模式,引导行业协会规范运行,突出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调度监测、行业分析、产业预警、宏观指导等服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膨胀发展。
关于加快四大传统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为积极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优势,提高质量效益,实现转型发展,现就加快四大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方向,加快推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在攻克关键技术、培植重点产品、壮大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和打造重点品牌上实现突破,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先进、富有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一)集群实力不断壮大。到2016年,四大传统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力争达到6200亿元,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000亿元、2000亿元、1200亿元、100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到2018年,四大传统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力争达到8300亿元,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00亿元、2500亿元、1800亿元、150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4家以上。
(二)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攻克一批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四大传统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16年,四大传统产业集群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60家;到2018年,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70家。
(三)品牌优势显著扩大。到2016年,四大传统产业集群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超过21件,山东省著名商标90件左右,山东名牌产品150个以上;到2018年,四大传统产业集群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超过24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00件以上,山东名牌产品160个左右,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重点任务
根据四大传统产业集群实际,按照分类指导、一体推进的原则,分行业制定行动计划,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培植一批重点产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优势品牌产业链和重点品牌聚集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1.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围绕数控机床、电机、泵类、化工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机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攻克一批提档升级的关键技术。
专栏1.1
数控机床。重点攻克数控落地铣镗床恒压静压及补偿静压结合,数控动梁龙门移动镗铣床附件铣头自动识别、自动分度、自动安装,精密重型数控压力机控制系统,闭式四点机械压力机制造,数控单轴木工铣床制造等关键技术。
电机。重点攻克清洁环境专用超高效率电动机,风力发电机专用辅助电机电磁优化设计,高效、超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等关键技术。
泵类。加快推进海水淡化装置高压泵,液下渣浆泵,液下清水、化工泵,单级端吸离心泵等高性能泵的研制开发。
化工机械。在新型甲醇合成塔设计与制造技术、厌氧发酵反应器研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农业机械。重点研究开发玉米收获脱粒技术、玉米穗茎兼收技术及优化输送设计、半喂入式花生自动收获系统、玉米收获机离合器总成技术。
专用机械。加快推进船舶柴油机废气脱硫除尘、大直径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脱硝系统、烟气脱氟除尘净化器逆向二段干法净化、双向可逆地铁风机等关键技术研发。
工业机器人。加快推进水下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网络视频机器人研发,重点攻克中大型水下工程机器人耐压壳制造、水下电子控制、高清数字传输等关键技术。
2.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围绕海洋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攻克一批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
专栏1.2
海洋食品加工。重点攻克海洋生物多糖水解转移酶的筛选提取、活性物质结构解析与活性评价,鱼鳞中提取胶原蛋白及其功能肽关键制备,高温活性酶应用,岩藻聚糖硫酸酯精制,海洋生物活性肽的制备分离纯化,高含量甘油三酯鱼油生物提纯,鱿鱼类加工副产物提取DHA磷脂,牡蛎、扇贝等壳类资源综合利用,刺参抗肠炎功能饲料,海参可控水解及制品等关键技术。
农副产品加工。重点研究开发综合利用花生副产物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短肽技术、西洋参强制动态逆流提取技术、低价值人参皂苷单体转化为稀有皂苷技术、花青素提取新技术。
3.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围绕造船、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车辆等领域,攻克一批行业亟需的关键技术。
专栏1.3
造船。重点攻克大型豪华客滚船设计与制造技术、节能型大型远洋拖网加工船船型设计与制造技术、225英尺自升式海上工作平台设计与制造技术、复合材料船艇真空导入成型技术。
汽车及零部件。重点攻克汽车涂装喷漆室排风循环及烘干炉循环利用,纯电动轻型轿车用动力集成系统,高能量安全型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智能化管理与集成,全纤维曲轴制造,航空胎、63英寸巨型工程子午胎制造,轮胎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全钢子午胎低温一次法炼胶,可视化铸造及热加工,电涡流缓速器制造,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摩擦制动产品制造,动车制动缓解手轮新型悬挂链式热处理等关键技术。
专栏1.3
专用车辆。加快推进机场道面多功能喷洒车除冰液流量及温度控制,高空作业型特种车辆臂架系统动作平顺性及整车稳定性,飞机热加油装置应急控制,铺管车不停驶状态下的管线连续连接,自装卸运材半挂车、整体伸缩式拉臂钩机构自装卸车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
4.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围绕纺织面料、服装、地毯、家用纺织品、皮革及制品等领域,攻克一批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
专栏1.4
纺织面料。加快推进高支高密家纺面料活性印花技术研发、医用手术服和手术用布等功能性面料研发。
服装。加快推进服装设计、信息集成及智能化生产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
地毯。重点攻克生物基尼龙56地毯纱线纺织技术、阿克明斯特地毯矩阵智能送纱技术。
家用纺织品。研发推广高档工艺家用纺织品智能化生产技术、高效短流程新型绿色生态印染技术、传统鲁绣手绣工艺与电脑绣花融合技术。
皮革及制品。加快推进皮革疏水、耐黄变和抗老化技术,珍贵毛皮非油鞣加工工艺,鞋靴腔囊结构减震技术、双密度一次性注射成型技术研发。
(二)培植一批重点产品。
1.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着力发展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通用机械、机电工具、大型铸锻件,培植优势产品,推动上档升级。
专栏2.1
数控机床。加快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智能、绿色数控机床(含数控金切机床、数控成形机床、数控全端面磨床、非金属加工机床)和大型锻压机床、大型数控机床。
工程机械。加快发展挖掘机、装载机、中高层建筑塔机、多轴履带螺旋桩机、液压水泥发泡机、起重机、压力机、旋挖钻机、港口机械、高效选矿设备等产品。
农业机械。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大型联合收获机及新型高效大中马力拖拉机配套机具。
通用机械。大力发展核电用、石油化工用、矿山机械用、城市给排水用、海水淡化用高性能泵类产品,加快发展新型耐高温磁力耦合传动器、烟气脱硝脱硫一体化环保设备、高档除尘器、消声器、多色高速数字印刷设备等产品,重点研发乙烯生产关键设备和核电、煤炭、石化大型配套设备。
机电工具。重点发展高效、超高效智能型电机,大功率高速高能量密度永磁电动机,油田用安全节能高效电动机;加快发展高效离心压缩机、高铁风机、双向可逆地铁风机、大型节能风机、中高压输变电开关、快换自锁钻夹头和便携式电动工具等产品。
大型铸锻件。加快发展核电、火电、矿山机械等大型铸锻件和精密曲轴铸锻件等产品。
2.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海洋食品加工、海洋保健品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挖掘特色资源,引领消费需求。
专栏2.2
海洋食品加工。提高对大型金枪鱼、鳕鱼等深海鱼类和鱿鱼的冷藏加工能力,加快发展金枪鱼刺身、鳕鱼排、鱿鱼串卷等冷冻调理食品;大力发展海参、鲍鱼等近海海珍品养殖和加工,提高鱼、虾、贝、藻类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发展海产品罐头、即食海参、深海小海带、海带面等即食休闲海洋食品和鱿鱼酱、鱼酿酱油等海鲜调味品。
海洋保健品开发。开发鱼油软胶囊、海参营养液、海藻多糖、岩藻多糖硫酸酯、鱼胶原蛋白、虾青素等具有益智健美、免疫养生特殊功效的高科技海洋保健品,研发美白、保湿、抗皱、祛斑系列海洋保健美容化妆品。
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发展花生、苹果、蔬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西洋参、蓝莓、大姜、甘薯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能力,加快发展有机鲜奶、果蔬奶、巴氏杀菌乳、酸乳、花生乳等乳制品。
3.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远洋渔船、游艇、船舶配套设备、整车、新能源动力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等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份额。
专栏2.3
特种船舶。加快发展大型集装箱船,2000吨以上起重船,打桩船,豪华客滚船,重吊船,汽车运输船,万吨以上不锈钢化学品船,行政执法船,海监船,液化天然气动力高性能复合材料挖泥船等产品。
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生产海洋工程作业船及大型一体化组块等海洋工程装备。
专栏2.3
远洋渔船。加快发展大型拖网加工船、金枪鱼延绳钓船、大型鱿鱼钓船等远洋渔船。
游艇。加快发展豪华邮轮和中高档玻璃钢、钢质、铝质游艇。
船舶配套设备。加快发展甲板机械、大型船用曲轴、高档船用风机、船用电机、船用压载水处理系统等产品。
整车。发展多功能越野车、乘用车、轻型卡车、微卡载货车、旅居车等特色优势车型。
新能源动力车。研发电力驱动客车、高尔夫球车、太阳能驱动农用机械等新能源动力车辆;加快发展锂电子电池、电动车动力集成系统等电动车关键部件。
专用车。加快发展机场地面车、采血车、医疗车、铺管车、油料输储车、饮用水净化车等产品。
汽车零部件。大力发展高性能轮胎、钢丝帘线、曲轴、镁合金轮毂、离合器、齿轮、刹车片、连杆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车用电子集成、汽车刹车系统、发动机飞轮、汽车安全系统等产品。
4.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围绕纺织面料、服装、地毯、家用纺织品、皮革及制品等方面,大力发展一批高档化、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优势产品。
专栏2.4
纺织面料。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产品。
专栏2.4
服装。重点发展高档时装、羽绒服装、针织服装等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自主品牌,加快发展抗菌医护服、抗蚊虫叮咬野外作业服、消防服、防弹服等功能性产品。
地毯。重点发展阿克斯明斯特地毯、威尔顿地毯、簇绒地毯、方块地毯、彩印地毯、手工地毯、挂毯、汽车地毯及毛纱、长丝、PP纬纱等地毯配套产品。
家用纺织品。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和抽纱系列产品。
皮革及制品。加快发展时尚化裘皮服装,多功能鞋面革、服装革、汽车坐垫革,功能性、舒适性较强的鞋类、箱包等产品。
(三)壮大一批骨干企业。
1.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推动16家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力。
专栏3.1
机电工具。推动山东华力电机集团有限公司、威海泰富西玛电机有限公司、文登奥文电机有限公司加快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中小型电机生产基地;文登威力工具集团持续打造亚洲最大的手动、气动、电动工具生产基地。
机床。推动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荣成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加快发展,扩大规模。
通用机械。推动山东双轮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海水淡用、核用水泵的研发生产,威海正大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发展除尘器、风机,豪顿华工程有限
专栏3.1
公司发展风机、压缩机、空气预热器,文登双力板簧有限公司发展钢板弹簧,威海宝隆石油专材有限公司发展石油管材等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工程机械。推动山东纳科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机械。
大型铸锻件。推动威海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威海石岛重工有限公司打造国内知名的压力容器生产企业。
加工辅具。推动威海市海王旋流器有限公司、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发展,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2.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推动16家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扩大行业影响力。
专栏3.2
海洋食品加工。推动好当家集团、山东泰祥集团、威海市宇王有限公司、荣成海都食品有限公司发展高档海产品和保健食品;山东鸿洋神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威海紫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保健品国内知名品牌。推动靖海集团有限公司、寻山集团有限公司定位国际海水养殖,发展海洋生物规模化养殖园区,建设重要的国家级出口海产品安全示范区;赤山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鑫发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提升加工能力,扩大出口份额;乳山正洋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泓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俚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地理标志性和区域特产性海带藻类食品生产基地、海产品罐头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海洋即食休闲食品生产基地。
专栏3.2
畜禽深加工。推动福喜(威海)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冷鲜肉和低温肉等深加工制品,拓展调理肉和发酵肉制品技术应用。
饮料酒。推动山东威海卫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扩大市场份额;山东鲁菱果汁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及复合果蔬汁饮料等品牌产品。
3.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重点推动16家骨干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专栏3.3
特种船舶。推动中航威海船厂有限公司、威海三进船业有限公司、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研发生产特色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推动三星重工(荣成)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集团公司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海工装备。
游艇。推动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研发玻璃钢游艇,打造国内知名的玻璃钢游艇生产企业。
整车。推动荣成华泰汽车有限公司加快研发生产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中航黑豹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战略重组,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专用车。推动威海市怡和专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发展各类专用车辆,进一步开拓军方市场。
汽车零部件。推动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固铂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加快发展,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推进天润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大曲轴锻造
专栏3.3
及曲轴铸造项目、东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多空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建设,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推动贝卡尔特(山东)钢帘线有限公司、威海万丰奥威汽轮有限公司、山东双连制动材料有限公司等配套企业加快发展。
4.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重点推动12家企业升级发展,创建自主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专栏3.4
纺织面料。推动威海魏桥纺织有限公司扩大新型功能性纤维及高支特细纱和高支高密品种生产能力。
服装。推动迪尚集团有限公司、威海汇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发展,扩大国际影响力。
地毯。推动威海山花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威海海马地毯有限公司加快发展,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家用纺织品。推动山东艺达家纺有限公司、山东芸祥绣品有限公司、万得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云龙绣品有限公司、威海银洁绣品集团有限公司加快发展,打造国家家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皮革及制品。推动金猴集团有限公司、文登森鹿制革有限公司加快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
(四)发展一批优势品牌产业链和重点品牌聚集区。
重点围绕龙头骨干企业和传统优势产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一批优势品牌产业链和重点品牌聚集区。
1.电机品牌产业链。引导电机骨干企业突出技术含量高的核心生产环节,将辅助生产环节、配套产品向中小微企业转移,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提高产业集群度。重点发展锻造、风罩、电容器、漆包线等配套产品,形成完整的配套产业链,打造国内重要的电机产业基地。
2.船舶品牌产业链。加快推进一批中小型企业转型研发生产船用主机电站、机舱辅机、船用电器、甲板机械、通信导航等船舶配套产品。围绕特色船舶的总装集成,形成甲板机械、船用压载水处理和检测、轴舵机加工、船用曲轴、船用风机、电机的相关产业链,打造国内知名的特种船舶建造基地。
3.汽车零部件品牌产业链。围绕汽车整车制造,发展高档轮胎、曲轴、镁合金轮毂、刹车片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打造山东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4.海产品加工品牌聚集区。加快发展冷冻调理食品、即食休闲海洋食品、高科技海洋保健品,把荣成市打造成国内外闻名的海产品加工品牌聚集区。
5.家纺品牌聚集区。加快推进家纺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产品设计,增加花色品种,提高高科技、功能性家纺产品比重,把文登区打造成中国工艺家纺名优品牌聚集区。
6.地毯品牌聚集区。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地毯用尼龙长丝网络丝产品、加捻纱产品等,开发以可再生来源为基础的生物质材料地毯,把环翠区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地毯品牌聚集区。
四、推进措施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是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根据各区市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发展,环翠区重点发展专用机械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文登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和家纺产业,荣成市重点发展特色造船、海洋食品和机械制造产业,乳山市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和食品深加工产业,经区重点发展特种船舶和机械制造产业,临港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和船舶配套产业,南海新区重点发展先进机械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二是强化专业园区建设。依托重点区域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布局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完善区域配套,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载体支撑。三是建立项目流转机制。对现有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新落地项目,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流转,促进相关产业向产业关联度高、比较优势明显的区市、园区集聚,实现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四大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的公共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和企业创新平台。一是公共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威海赛宝工业信息技术研究院、工业振动测试实验室、仪表测试实验室、工业设计云平台建设,提升工业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二是行业创新平台。依托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山东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山东省玻璃钢船艇研发中心、山东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等,加快船舶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寻山集团、中鲁果汁、正洋食品集团等企业,加快食品加工行业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山花地毯、海马地毯等企业,加快地毯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艺达家纺、芸祥绣品、云龙绣品等企业,加快家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双轮股份,加快水泵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金颐阳药业,加快西洋参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宏安集团,加快光缆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是企业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广泰空港国家级空港地面设备工程技术创新平台、金猴集团建设国家级皮革制品设计研发与皮革制品检测创新平台、威力工具建设国家智能工具创新平台、天润曲轴建设国家级曲轴创新平台、威达集团建设国家级夹具和船舶环保设备创新平台,打造企业区域品牌,扩大产品影响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打造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提升行业竞争力。
(三)促进骨干企业膨胀。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推进“两个分离”,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培植一批专业配套企业,剥离一批工业企业中物流运输、研发设计等可独立外包的生产性服务业务,推动大型骨干企业由集团化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推进关联配套,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形成明显的行业优势和品牌效应,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促进产品质量升级和档次提升,带动相关配套、衍生产品发展,推动“威海制造”逐步向“威海创造”转变。
(五)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围绕四大传统产业集群发展,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实行定向招商,拉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积极创新招商模式,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招商项目成功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深入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将产业招商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实现更大突破。
(六)建立政策扶持体系。针对国家、省出台的促进产业转型、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发挥行业和部门资源优势,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导向、明确发展方向、争取资金支持;整合市级政策资源,优先向四大传统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企业倾斜,实现政策叠加效应,推动产业集群突破发展;针对影响和制约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骨干企业膨胀发展。
(七)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建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市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技、商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完善联系企业制度,深入开展“访企问难”活动,全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地、融资、用工、配套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关注担保圈、资金链等金融风险因素,健全完善防控机制,及早介入并妥善解决。建立行业服务机制,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调度监测、行业分析、产业预警、宏观指导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