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威海市政府公报


威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威海市国民休闲发展纲要

(2012—2016)的通知

威政发〔2013〕8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威海市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22016)》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1324

 

 

威海市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2—2016)

 

国民休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民休闲既是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为加快我市国民休闲发展,根据《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12015)》和《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推进国民休闲与生态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相结合,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壮大休闲产业规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2016年,国民休闲意识进一步增强,追求健康休闲生活成为时尚;旅游业态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从观光游向观光度假游和休闲体验游并重转变,切实提升我市“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内涵和综合吸引力;休闲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休闲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商贸会展业等融合发展,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休闲设施和休闲载体进一步完善,形成较为完善的休闲产品体系,基本满足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对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旅游就业等的需求,打造主客共享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公共休闲设施。把公共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休闲设施网络。城市规划建设要按照“宜居宜游”的理念,充分考虑休闲要素,大力提升休闲功能。建立网络化、无缝衔接的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完善休闲游线路中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加快大众型休闲设施建设,突出城市公园的人文内涵,不断完善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加强公共健身设施、公共绿地和文化艺术场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休闲设施建设。适应散客成为旅游客源主体的需要,规划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为大众旅游休闲提供便利服务。适应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兴休闲业态发展,加强交通、住宿、餐饮等网络化服务,规划开通幸福海岸旅游观光专线,规划建设自驾游营地。

(二)开发十大休闲产品。

1.海洋休闲产品。依托海湾、海岛、海滩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邮轮、游艇、帆船、海钓、海滨度假酒店等休闲旅游新业态项目,大力开发海上旅游航线,加快培育海上演艺、海上餐饮、海上婚庆等旅游产品,精心打造“幸福海岸、浪漫之旅”海上休闲旅游品牌。围绕蓝色产业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海洋博物馆,重点建设双岛湾、好运角、北海、九龙湾、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等滨海休闲旅游聚集区,推动宫家岛、褚岛等全国首批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游钓基地、游钓俱乐部、公共游钓区,构筑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海洋游钓布局。推动生态养殖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加快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建设,发展赶海拾贝、亲海观光等“渔家乐”活动。

2.温泉休闲产品。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天沐温泉、汤泊温泉、小汤温泉等文化内涵,提升档次。高起点推动宝泉汤、呼雷汤、大英汤、七里汤、天润温泉和温泉风情小镇等项目开发,形成不同风格的温泉旅游区。将温泉洗浴与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美容美体等有机结合,积极发展海水热疗,打响“中国温泉之乡”品牌。

3.文化休闲产品。挖掘刘公岛海权文化、成山头祈福文化、天鹅湖生态文化、法华院佛教文化、圣经山道教文化、大乳山母爱文化、多福山养生文化、天福山和马石山红色文化以及英租历史遗迹、渔家民俗等文化内涵,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推进老洋房、海草房、博物馆、科技馆、规划展览馆等向旅游产品转化。加强文化创意、文化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积极扶持旅游影视作品创作。依托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以及三和影视基地、中韩影音基地、金石湾书画城、福如东海文化园等文化休闲载体,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画家、书法家、词曲作家、摄影家等来我市休闲度假、创作采风。突出人居文化特色,依托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住宅产业博览会、家居产品博览会等活动,策划人居文化旅游线路。依托韩国服装商城、韩国风情街、韩乐坊等,设计开发体验韩国风情的特色旅游线路。

4.生态休闲产品。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山地、湿地等生态资源,培育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开展登山、攀岩、探险、科考、露营等生态旅游活动,打造里口山、天鹅湖、昆嵛山、恒山、铁槎山、岠嵎山等生态旅游休闲区。

5.乡村休闲产品。适应乡村旅游休闲成为大众休闲新时尚的趋势,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大力发展开心农场、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业休闲、自助采摘等乡村休闲产品,形成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以樱桃节、无花果旅游月、采贝节、蓝莓节、葡萄采摘节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乡村休闲游活动。规划建设一批可供户外活动的景观游憩线路,形成连接城乡的“绿道”休闲网,推动“绿道”休闲游,带动“农家乐”发展。

6.运动休闲产品。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承办全国帆船冠军赛、国际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赛等重要赛事,举办全民健身跑、自行车赛等赛事活动,提高档次,丰富内容,扩大影响力。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帆船、沙滩文体等体育健身旅游,打造休闲帆船基地。积极引进高尔夫赛事,策划举办高尔夫嘉年华系列联谊活动及高尔夫专题摄影展,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户外运动基地。

7.养生休闲产品。充分利用我市海洋、温泉、山地等优势,依托景区和疗养机构等,大力发展温泉养生、水疗SPA、针灸、推拿、中药等养生康复保健休闲产品,开发养生养老旅游。针对老年人市场需求,开发异地养生养老别墅、养生养老公寓等旅游地产。积极引进韩国成熟的美容技术和先进的医疗器械,培育发展医疗美容、健康养生等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8.美食休闲产品。开发、挖掘威海特色美食文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威海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评选树立一批威海菜“名菜、名店、名师”。依托净雅、倪氏海泰等餐饮企业以及国内知名品牌酒店,举办“威海菜美食节”。组织编写《威海滋味》,丰富“威海菜”文化内涵。制定“威海菜”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扶持一批餐饮龙头企业和“威海菜”名店,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品牌。

9.购物休闲产品。积极推进旅游商品研发,重点打造渔具、医疗保健品、皮革制品以及“威海八珍”等珍稀名优海产品和“威海无花果”、“文登西洋参”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组织举办全市优秀旅游商品博览会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开展“最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最具创意的旅游商品设计师”、“最具实力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评选活动,提升旅游商品层次。增设一批威海优秀旅游商品专柜,推动旅游商品进景区、进宾馆、进商场,扩大销售渠道。

10.修学休闲产品。以开阔眼界、提高素质、推动创新为目标,推出一批不同内涵的修学旅游产品。大力推动帆船运动进校园,积极举办威海市帆船运动教练员培训班、威海市中小学生帆船运动比赛,开展好中小学生帆船运动知识普及和实践活动。依托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城以及金猴集团、清华紫光等企业,推出一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旅游等修学产品。

(三)举办各类休闲活动。坚持以会展和节庆活动带动休闲旅游发展。以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CCTV少儿艺术电视大赛、中国渔具制造业基地博览会等为重点,积极打造“四季国际会展城市”。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节庆品牌。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国民休闲汇”活动,积极引进和承办国内外高端会议、大型展览和体育赛事。

(四)打造城市休闲品牌。引导都市旅游向纵深发展,在城市郊区集中布局若干休闲业态集聚区,建设环城游憩带。加快推进宝泉广场建设工程、金线顶区域整体开发改造工程、雨润北海湾工程、乐天及九龙城休闲购物广场商务区建设工程等商务旅游休闲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区,规划建设洗浴休闲一条街、风味美食一条街、韩国料理一条街等特色街区,营造与宜居城市相配套的消费环境。积极策划夜间休闲娱乐活动,开发建设适应游客和市民休闲需要的夜间游乐设施,开展夜游威海湾、夜游刘公岛等活动,鼓励购物商场、旅游餐饮场所等延长营业时间,促进晚间休闲消费。

三、政策措施

(一)强化宣传营销。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充分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扩大旅游营销,深化与国际国内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推动旅游与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站、视频、短信、博客、微博、手机软件等渠道,广泛宣传普及休闲理念。在公交站点、汽车站、火车站、城市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国民休闲公益广告,加大公益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国民休闲氛围。

(二)加大休闲投入。稳步增加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发展公共休闲产品和大型休闲设施。制定实施国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整合农林水、新农村建设、国土治理等专项资金,建设完善一批国民休闲设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式、渠道、产品和服务。鼓励休闲产业经营主体拓宽筹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股份制改造、租赁经营、资产划拨等多种方式,盘活国有休闲资产。

(三)落实休闲促进政策。严格落实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依法保障职工休假权利。鼓励根据职工个人意愿,灵活安排年休假时间,实现与法定节假日相连接,形成集中休闲时间。探索发行“国民旅游休闲卡”,推动其与相关功能卡对接,把“国民旅游休闲卡”打造成“便民卡”、“惠民卡”。推动公共休闲产品全面开放,实现各行各业公共休闲资源公共化、社会化。鼓励企业安排福利休闲、奖励休闲,相关费用可优先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引导和鼓励相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单位出台更多的优惠措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国民休闲需要。

(四)加快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大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公共服务,建立智慧旅游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实现旅游营销、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为游客提供便捷、丰富、高效的旅游服务。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在全市范围建立旅游信息发布系统、旅游电子凭证认证系统和旅游服务标准评价系统,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景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加强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管。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国民休闲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切实加强对饮食、防火、交通、特种设备项目等重点环节和部位的安全监管,消除安全隐患。加强休闲服务质量建设,深入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行《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国际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公安、交通运输、卫生、旅游、食品药品监管、物价、城管执法、工商、质监等部门要联合开展休闲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市场主体服务行为。

(六)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国民休闲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国民休闲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休闲产业发展规划,制订休闲产业服务标准,逐步建立休闲经济统计核算与考核体系。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协调指导全市国民休闲发展工作。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国民休闲发展工作进行考核、奖惩。旅游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关职能部门要自觉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推动国民休闲发展的强大合力。市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纲要实施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