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 “十二五”规划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192N/2010-08606 发布单位: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内容分类: “十二五”规划 成文日期: 2010-12-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十二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时间: 13:44
点击次数: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市的战略部署,加快我市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保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 制造业发展回顾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 制造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制造业强市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结构优化、科技兴工、外向带动、重点发展、名牌效益”六大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全力推动工业调整振兴,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到2030家,比2005年增加了385家,从业职工人数达到56万人,制造业企业总资产达到2303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1078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22亿元,年均递增14.5%,实现销售收入4616亿元,年均递增16.8%,实现利税326.4亿元,年均递增13.9%,实现利润209.3亿元,年均递增12.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57%,2009年制造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为72%,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9.2:62:28.8调整到2009年的6.92:60.56:32.52。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575家发展到2009年的996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由31家发展到72家,过50亿元的发展到3家。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到2009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238亿元。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装备水平得到提升,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782.2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的34.73%,比2005年的24.9%提高了9.83个百分点。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新型系列医疗器械、碳纤维、传真机关键件、热转印打印机、激光打印机、高性能子午胎、通讯光缆、数控机床、航空地面设备等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部分产品居于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发展了一批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我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轮胎、渔具、木工机械、地毯等生产基地,重要的造船、汽车零配件、镀膜玻璃、家纺等生产基地;培植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培植山东著名商标78个,其中:“金猴”、“三角”、“双轮”“山花”、“洁瑞”、“华夏”等18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培植山东名牌产品124个,其中:寒思羽绒服、艺达化纤被、中鲁果汁、蓝星玻璃等19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到“十一五”末,全市市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119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37家,市级75家,分别比“十五”末新增60、4、17、39家;全市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1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7家,市级6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船舶、地毯、家纺3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4564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97项,填补国内空白287项,承担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863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6.3%提高到2009年底的30.3%。“十一五”以来,共申请专利10282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294项,共获得授权专利459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63项。共取得科技成果492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9项,国际先进水平72项,国内领先水平36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市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分别比“十五”多增673件和189件;科技活动经费投入逐步增加。2009年底44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277803.5万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5.33%,比“十五”末23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3.72%提高了1.61个百分点。

4、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截至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由2005年128家发展272家,实现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357亿元发展到925亿元,年均增长26.8%,实现增加值241亿元,年均增长27.6%,利润32亿元,年均增长24.1%,利税45亿元,年均增长23.1%,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86项,取得国家专利133项。在产品研发、生产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节能减排等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工业软件、应用电子、行业应用方案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推广。全市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应用普及率达到80%,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平均缩短30%,智能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90%,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应用率达到90%,电子商务、移动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推进了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

5、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成效明显。全市百户重点用能企业17项主要产品单耗保持持续下降,至2009年底,已实现节能54.45万吨标准煤。资源综合企业快速发展,全市经省、市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62家,年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210多万吨,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以化工、造纸、印染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稳步推进清洁生产,“十一五”前四年,完成2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已关停立窑水泥生产线13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14.3万吨,提前并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期间关停6条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熟料产能106.6万吨的工作任务。关停“小火电”规模达到27.1万千瓦,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期间10万千瓦的关停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到2009年,全市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只有3家;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仍比较少,科技人才短缺,研发投入不足,产品技术升级的途径仍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小。缺少国际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大型化、成套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和在国内外能叫得响的名、优、特产品少;产品关联性不够强。产业链条较短,企业间相互配套、协作生产的能力较弱。此外,资源制约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二)“十二五”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国际发展环境分析。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市场需求回升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将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危机中提出“绿色新政”,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和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国内发展环境分析。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3、我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党中央把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部署,转方式调结构的决心坚定,政策导向明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为我市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蓝色半岛经济区,对全省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产业和科技革命,对我市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另外经过近年来的积累,我市制造业具备了一定规模,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契机,着眼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着力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紧紧依靠技术进步,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二)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创新引领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3、内外并重原则。“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加强与国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

4、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手段,引导制造业的调整与发展。

(三)目标

1、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850亿元,年均递增10%。实现销售收入9500亿元,年均递增12%。实现利税660亿元,年均递增10%。实现利润440亿元,年均递增10%。

2、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2%以上。

3、到2015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家,行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

4、到2015年,全市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的大企业集团30户,其中100亿元以上的10户。

5、到2015年,制造业新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个,中国驰名商标  件。

6、到2015年,节能减排机制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制造业单位能耗低于全市单位GDP能耗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

三、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调整组织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制造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一)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追踪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抓住重点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发展龙头产品,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着力培植海洋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材料。以国家“863”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加快推进医用高分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铝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功能玻璃、化工新材料等特色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重点研发生产复合材料、结构材料、功能材料、金属材料,并加快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复合材料,加大节能、长寿命、轻量化、环保型、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的研究开发力度,重点进行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研发,加快低成本碳纤维及制品产业化生产,研究开发高性能涂料和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产品、高性能橡胶材料及其制品、聚氨酯汽车材料及制品等产品。结构材料,研究开发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弹性体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薄膜材料、燃料电池及烧碱用质子膜材料、节能环保纳米轮胎、保温材料、高性能平板显示材料、新型耐热材料、纳米纺织材料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金属材料,重点加快铝镁合金材料、耐磨耐蚀材料、非调质钢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2)新信息。引导优势资源向新信息产业聚集,加速信息产业向高新化发展,突破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通信网络、传感器与RFID(射频识别)等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信息企业和产业基地,全面发展三网融合、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以北洋电气集团、新北洋公司、山东三星通信公司为龙头,跟踪世界最新技术,发展各种智能打印机、打印扫描一体机、专用打印机产品。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SP)等产品研发上实现突破,设计开发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等。研发新一代通信设备、智能终端、智能信息处理、宽带多媒体网络设备和数字内容产品,加快3G移动通信网络终端及核心设备产业发展。以新北洋公司、华控电工公司为基础,加强RFID(射频识别)系统和产品的技术研发,在芯片、标签、读写器及应用软件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进RFID在交通管理、物流信息等领域的应用。从车载电子装置切入,开发生产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车载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娱乐系统等产品,力争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积极推动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等相关技术研发,推进光纤传感器系统等各种应用技术,构建以新一代通信网络为支撑的实时传感网。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应用,支持3G通信网络作为“无线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步发展4G网络,推动4G网络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进程。全面推动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建成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3)新医药。大力发展新型医疗器械和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海洋药物及基因工程药物。加快推进迪沙工业园、华夏药业生态园、威高心内耗材工业区、达因工业区、南海医药生产园区等项目,重点推进海洋新药和低应力防钙化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可降解心血管支架、国家一类新药布洛芬维生素片、促肝细胞生长素、乙肝疫苗、HPV基因工程疫苗、人造血浆、蛋白芯片等生物工程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程。凭借我市中药行业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度,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文登省级中药现代化示范基地、申威药业和威海东宝药业省级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等项目建设,抓好天参通脉颗粒(胶囊)、正糖胶囊二次开发、百紫麻利肺止咳颗粒、银杏叶有效成分提取、西洋参深加工等技术项目开发,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

(4)新能源。围绕新能源应用项目,加快培育本地新能源制造和配套产业,拉伸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利用、高效照明等4大领域产品。围绕核电建设,重点打造石岛和经区两个核电配件制造基地,加快大型核电锻铸件加工、核电压力容器设备、核电风机、核泵生产等项目建设。围绕风电建设,积极支持新一代风机、风电叶片用碳纤维预浸料、智能变电设备以及风电设备零件加工柔性生产线等设备生产。围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电子产业化,重点发展相关半导体、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面板、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围绕太阳能综合利用,加快建立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太阳能电池、高智能太阳能的研发生产力度。支持发展高效照明产业,积极发展大功率LED的封装、最大功率智能追踪控制系统、LED外延片等产品和装置。

(5)节能环保。跟踪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以节能节水关键技术、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为重点,鼓励节能产品做大规模,大力发展以节能灯为主的绿色高效照明产品及配件,开发推广应用节约替代石油技术、余热余压利用、轮胎生产线充氮代替热水硫化工艺和技术,实施海水淡化和利用海水替代淡水资源工程,加快油田废水原油回收设备、无尾矿分级浓缩新工艺及关键设备、污水净化成套设备、碳素焙烧干法净化除尘系统、远洋船舶压载水物理净化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扶持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尽快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 

2. 加快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船舶修造两大海洋优势产业。

(1)海产品精深加工。发挥荣成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山东省海洋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绿色食品城的品牌优势,依托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海洋生物制造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以海参、海带、低值鱼贝类为主要原料,重点发展提升海洋“三品”加工业,主要加工以冷冻调理食品、海带食品、罐头食品、休闲食品为主导产品的海洋食品,开发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肿瘤类、抗菌抗病毒类、维生素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类新型药品,生产DHA、EPA系列鱼油软胶囊、岩藻多糖、海参多糖、海参肽、海参补液等海洋保健品,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船舶修造。以山东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为依托,以“造船总装化、配套本地化、服务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推进骨干造船企业从单一造船为主向造船和自主研发设计并举转变,中型造船企业从造修中小型船舶向制造大中型船舶转变,小型造修船企业从以渔船为主向商用船或配套生产为主转变,形成造修船、船舶配套、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船型。重点研发超大型油轮、5000TEU以上集装箱船、冷藏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大型汽车运输船、游艇、大型不锈钢化学品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加快推进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多功能供应船、大型起重铺管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力发展船用板材、风机、管舾装件等配套设备,加快生产研制大功率船用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讯导航及自动控制系统、压载水处理系统、海洋工程装备特殊钢材,形成船舶产业链条和配套产业集群。重视船舶设计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在船舶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核心竞争力。

3、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和机械装备两大装备制造业。

(1)汽车及零部件。把握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技术密集化和节能环保化的发展趋势,集中突破关键技术,积极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打造汽车工业新的竞争优势。乘用车、卡车和专用车,大力发展小排量轿车、轻型卡车、机场地面车、油料输储车、饮用水净化车、玻璃运输车、压缩式垃圾车、真空吸污车、移动通讯车、高空作业车、卡丁车、多功能路面除雪车和应急电源车等节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特种专用车,大力开拓航天、铁路、油田等新市场。新能源汽车,立足电动公交车、电动载货轻卡、车用电池、电控系统及车用电机等产业现有研发和生产基础,重点突破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三大核心技术,大力支持我市相关企业转型,引进培育整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形成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加快打造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以品种、规模和效率为重点,大力提高产品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低碳绿色环保子午胎、重卡系列曲轴和胀断连杆、钢帘线、轮毂、板簧、车桥、刹车片、离合器总成等零配件。

(2)机械装备。以重大成套机械设备为主攻方向,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数控机床,瞄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求,加快数控龙门移动式镗铣车削复合中心、单柱立式车铣中心、数控六轴滚齿机、落地镗铣床、数控锻压机床等重型数控装备生产。专用机械设备,依托骨干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重型装备、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电工电器、机电工具、通用机械等产品,加快打造航空地面设备、节能环保高效风机、高铁风机、高端木工机械、高档胶印机、矿山旋流器专用设备、大型食品原料前处理设备、塔机、水泵等生产基地。电机,加快高效、智能、节材型电机的开发,重点突破变频电动机集成、智能电动机、机电一体化技术。

4.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轻工、纺织服装和建材三大传统产业。

(1)轻工。要积极实施“以质取胜”和“品牌经营”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加快轻工纺织业技术进步,着力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关联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产业、优势企业、品牌产品。渔具,大力发展碳素鱼竿、高尔夫球竿、网球拍、碳素管材等拥有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产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渔具生产和集散基地;地毯,重点发展商用和民用仿手工机织地毯、簇绒地毯、方块地毯、工艺地毯等高档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机织地毯特色产业基地。皮革及制品,重点开发多品种、系列化的材料,提高皮革鞣制、毛皮染整的技术水平,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满足环保要求的名牌产品。玻璃制品,重点开发生产轻量薄壁、节能、节材型高档玻璃器皿。

(2)纺织服装。纺织,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加大化纤使用比例,形成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提高现有化纤仿真丝坯布织造、印染及后整理能力。加快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档强捻类仿真化纤面料、高模低缩型纤维帘子布、特殊装饰用纺织品、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化纤仿毛、仿麻等高档新型面料产品。巩固文登市作为中国工艺家纺名城的地位,建成国内最大的抽纱系列产品生产集散地。服装,以自创品牌为主攻方向,研制开发新纤维、新面料服装和高档环保针织品、休闲装及各种高档时装。继续发挥临近日、韩的区位优势,稳步发展服装出口加工贸易。

(3)建材。突出抓好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推进节能减排。玻璃,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建筑功能型玻璃、光伏产业玻璃和光伏薄膜发电等玻璃深加工,大力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研发和应用。水泥,重点开发生产特种水泥,提升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水平,淘汰落后立窑熟料产能,提高散装水泥及水泥深加工比例。石材,充分发挥我市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一批石材品牌,提高集约化程度和产品加工能力。

(二)调整组织结构。着力发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壮大一批产业集群,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配套,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

1、发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突出抓好“内涵扩张型、资本运营型、嫁接改造型、整体引进型、多元经营型、品牌扩张型”等六种类型的大型企业集团或大公司,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重点实施“百企登峰”攻坚计划,集中力量扶持60户市级重点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一是要把发展大企业集团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在一起,按照“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工业”的发展方向,全面实施“品牌工业”战略。以品牌带集团,以集团促品牌,真正提高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把发展大企业集团与实行资本运营结合起来。要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从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调整入手,以在全国及国际上有一定优势的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做强做大为目标,在世界范围内优化、整合各种有效资源,通过招商引资、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吸收境外资本、民间资本、非工业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进入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不断壮大企业规模。三是要把发展大企业集团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结合起来。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以公司制为代表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组织结构。四是要把发展大企业集团与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结合起来。要推动大集团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研开发队伍的素质,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使技术创新能力真正成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2、壮大一批产业集群。突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规划引导,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地毯、家纺、渔具、轮胎、船舶、海产品、医疗器械、电子信息(计算机外设类产品)等8大领域产业集群。

3、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突出新能源、新医药、新信息、海洋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创建一批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引领、带动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

(三)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发展高端产业的战略部署,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环三区”制造业聚集发展区,鼓励相关产业向规划区域集聚,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一环”,是指环海产业发展带。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充分发挥千公里海岸线及海洋、沿海、临海资源优势,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规划布局临港物流、临海现代制造业、现代渔业、新能源等海洋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和先行区。

“三区”,是指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中部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内陆高效生态农业区。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依托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新城为载体,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为技术支撑,以电子产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软件及服务外包、新能源配套等为主导产业,打造以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北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中部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以威海中心城区与文登的交接区域为腹地,引导加工制造企业和新上项目向中部地区聚集,规划布局机械设备制造、机电工具、电子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建设成为中部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内陆高效生态农业区利用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畜牧资源,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战略思路,突出区域特色,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打造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内陆高效生态农业区。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三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快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设计、技术装备、生产制造和管理模式。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抓紧企业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对重大科研成果,政府予以奖励。进一步完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进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快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围绕工业调整振兴,突出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区域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我市八大调整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一手抓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植和壮大。充分利用好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贴息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培植一批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抓好重点项目的领导联系工作。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联系制度,对联系项目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大力实施重点项目银企互动工程。每年选择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向金融机构推介,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投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一是抓好产品研发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控制技术,提高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机电一体化水平。二是抓好产品生产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提高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精密化水平。三是抓好企业营销和管理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改造企业采购销售物流系统,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再造企业流程,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四)加快组织机构调整,推进战略性重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资产重组的机遇,鼓励企业以优势产品为重点,以产权为纽带,以规模经济为方向,大力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优化资产增量,盘活资产存量,重点培育一批品牌优势突出、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大、效益好、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以配套为主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

(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合作的层次。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行区域招商、产业招商、以企招商,积极吸引外资投向高端产业和产品,推动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延伸、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带动能力强的外商投资大项目,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一批优势出口产业集群。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企业扎实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外知名品牌、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大与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点区域的合作交流。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提供人才智力保障。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学术环境和人才环境,为各种创新要素的聚集搭建广阔舞台。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大力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高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入股。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重视企业家教育培训,多措并举,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好、驾驭能力强、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完善企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积极鼓励兴办一批与技术创新和工业经济发展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和特色学科,建立和完善首席技师培养选拔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体。

(七)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强化节能降耗监督检查。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加强制造业“三废”回收利用,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和再制作产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统计力量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节能统计指标体系、测算体系和监测体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严格节能奖惩制度。深入开展节能降耗主题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节能降耗浓厚氛围。

(九)加强组织领导。市经信委成立《“十二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十二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市直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研究制定支持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加强协作配合。各市区经信部门要研究制定加快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各行业协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作用,真正成为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要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制造业发展的共识和合力,促进全市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