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威海市政府公报


威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

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威政发〔2009〕23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鲁政发〔200885)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信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815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与形势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不够大;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信息化投入渠道单一,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等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发挥信息化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科学谋划,率先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信息经济强市为目标,坚持信息产业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快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1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2%,总体规模力争达到12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形成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新一代集语音、数据、图像功能于一体的宽带、高速、互联互通的基础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5年,信息产业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跨入国内信息经济强市行列。

    三、重点任务

    (一)快速膨胀五大类产品规模

    1.计算机外部设备。以北洋电气集团、山东三星公司为龙头,跟踪世界最新技术,大力发展彩色激光打印机、高速热敏打印机、打印扫描一体机、专用打印机等产品。到2011年,计算机外部设备产品的生产规模超过1300万台,争取成为国内重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生产基地。

    2.通信设备。以卡尔电气研究所、宣扬数码公司、宏安集团、文登电缆厂为骨干,加快发展视频服务器、视频电话机、数字视频光端机、终端计费器、手机数字摄像头等通信产品,重点发展光纤光缆、通信电缆、超五类数据缆、光纤连接器等主导产品,积极发展室内光缆、ADSS光缆、大芯数骨架式带状光缆等新产品。到2011年,终端计费器、视频电话机、视频服务器等产品的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形成光纤光缆800万芯公里、数据通信缆400万箱、市话通信缆1600万对公里、光纤连接器300万只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知名的通信设备生产聚集地。

    3.传感器。以双丰电子集团、诺金传感公司为基础,重点发展B系列、D系列数字地震传感器及其配套的动测传感器、智能动测仪,研发温度、湿度等多领域应用传感器,开发汽车用传感器。到2011年,各类传感器产量达到3200万只,逐步成为国内专业传感器生产聚集区。

    4.电池电源。以文隆电池公司、科益达电子公司为主体,重点开发生产碱性蓄电池、镍氢电池、储能用铅酸蓄电池、锂电池、UPS电源、EPS电源等产品。到2011年,年产各种电池10000AH、高频开关直流电源柜5000()

    5.集成电路。以哈工大威海微电子中心、日月光集团、北洋电气集团为依托,搭建集成电路设计公共平台,重点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电路( DSP)等产品开发上实现突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大封装产业集群,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

    (二)积极培育五大新增长点

    1.太阳能光伏。以中玻光电公司为基础,开发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太阳能电池及发电设备等产品,研究开发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光伏玻璃幕墙等产品。重点支持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实施太阳能光伏照明和光伏屋顶并网电站等项目建设。

    2.高效节能照明。以东兴电子公司、科化公司为基础,密切跟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重点研发后道封装等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争取在功率型白光二极管的生产上取得突破,积极推动产品在特殊照明、节能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应用。

    3.汽车电子。以哈工大威海微电子中心、天翔集团、海特电子公司为基础,抓住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起步发展的有利时机,从车载电子装置切入,开发生产适合国情的车载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娱乐系统等产品。力争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开发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及汽车半导体器件。加快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研发生产,推动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4.新型元器件。以星佳电子公司、双丰电子集团为基础,大力发展光电子集成器件、绝缘栅双极晶体(IGBT)模块,加快各类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光纤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以及微型机电系统( MEMS),积极推进高精度、高性能传感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5.智能电子。以北洋电气集团、华控电工公司为基础,加强电子标签( RFID)系统和产品的技术研发,在芯片、标签、读写器及应用软件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进RFID在交通管理、物流信息监控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税控收款机、智能卡读写设备、销售点终端( POS)、票据打印机等产品。加快磁电编码器、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系统的产业化进程,加强与机械、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

    (三)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两大产业

    1.软件产业

    2011年,力争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20家,培育50个行业应用名牌软件产品,软件外包企业达到50家,从业人数达到2万。

    (1)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展应用软件。以农友、海源科技、鲁能惠通、渔翁信息等公司为龙头,发展农村管理、电力应用、造船管理控制、网络安全等软件。大力开发和推广在金融、物流、食品等领域的应用软件。

    (2)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重点围绕计算机设备、通信与网络产品、机械制造、工业控制等机电化产品领域,研发推广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多处理器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以新北洋、卡尔电气、康威通信、华东数控、西立电子等公司为骨干,加快发展面向智能终端设备的计算机外设、通信、非接触式自动识别( RFID)、工业制造控制、汽车电子等嵌入式软件,将其培植成为我市软件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3)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着力推进软件标准化、商品化、国际化进程,鼓励企业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认证。积极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软件或模块定制加工、数据和技术服务等业务,主动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以信必由公司、信石软件公司、奥博软件公司为基础,积极开拓日韩、欧美软件外包市场,加快威海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以高区创新创业基地和经区东方硅谷软件园为依托,承接国外软件开发业务,为跨国公司提供软件服务,扩大直接出口,形成软件外包企业集群。

    2信息服务业

    (1)完善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通过技术与业务创新,研究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扶持北洋电气集团无线数字城市项目,争取在省内率先建成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城域网。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积极推动高级智能网业务和3G业务的开展,加速“三网融合”。大力推进宽带入户工程,将宽带接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普及数字广播电视业务,两年内完成市区整体平移工作。

    (2)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以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行业务外包和项目代建制,创新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努力拓展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鼓励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支持服务企业通过加盟、

兼并、授权等形式,形成“高、中、低”服务门类齐全的网络服务格局。推进企业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业咨询机构相结合,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信息咨询业。

    (3)加快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加强政务及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增值服务,围绕政府、企业、公众的需求,整合一批公用信息资源,重点开发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地方法规规章数据库以及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等,向社会各界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积极发展数字设计创意服务业,依托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莱迪动漫基地的人才和载体优势,推动动漫、网络游戏等多媒体内容产业的全面发展。加快重点领域和特色网站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发展数字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信息内容产品及高效优质的服务。

    (4)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转账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智能卡和电子标签(RFID)等技术的应用,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启动威海电子商务平台、威海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公益性网络服务平台,扶持商贸流通企业建立和完善电子购物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普及,带动各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协调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枢纽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能力,提升面向国际的物流业综合效益和总体水平。到2011年,发展3-5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企业。

    (四)大力推进四大领域信息化

     1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完善网上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电子服务和电子监察等系统,推广电子政务系统,充分发挥市长信箱、市长公开电话的作用,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利用政务信息交换平台,积极推进部门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整合利用分散于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实现行政事项网上并联审批,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2.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体系、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业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提升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3.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总结推广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经验,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施“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综合平台,面向“三农”提供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等实用、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与服务,使信息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强有力的助推剂。

    4.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提升政府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药品安全实时监控等系统,完善安全生产、卫生监督管理等平台,以信息化手段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完善“十四金”工程,适时推进“市民卡”工程,选择条件较好的社区试点推进社区信息化,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全面提升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绩效评估。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外经贸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信息产业部门和统计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量化考核标准,并纳入各级各部门、单位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各市区政府和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要加强对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专门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管理机构,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倾斜。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扶持政策。完善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引导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各级发改、经贸、科技、财政、外经贸、信息产业等部门、单位要合理调配利用各项扶持资金,支持有关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各类创新基金和重大专项资金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支持。完善落实奖励政策,对列入省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列入国家、省规划布局内的软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的电子信息企业和软件企业,所在地政府(管委)要给予适当的配套或奖励资金。实施政府采购与补贴政策,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以上名牌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推荐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对我市自主开发的、经审定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并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电子信息系统、产品和技术,可由政府采购或补贴,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

    (三)培育引进并举,招商出口兼顾。要坚持培育本地企业与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并重的方针。积极扩大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发展机构,进行国际间的联合、兼并和重组,提高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在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机构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以重点产品为主的专业招商、以产业园区为主的区域招商和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链招商,力争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推动我市信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的完善。在积极推动现有招商引资项目进展的同时,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思路,争取更多的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合作。

    (四)加强技术创新,强化对外交流。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建设,每年扶持一批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和项目。进一步加强与驻威高校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行业等各类标准制定,对于取得重大发明和加入国际化标准组织及承担国家标准化研究课题的给予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软件正版化,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五)完善培训体系,加快人才培育。完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培训体系,支持高等院校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创办各类信息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加速复合型软件人才和实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重点企业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实用性人才。各级信息产业、教育、科技、人事、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单位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针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开展信息化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水平。加大高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各类园区、基地和重大项目,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境外科技人员和留学生来威创办电子信息企业,享有与重点扶持企业同等待遇。加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人才职业化进程,完善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逐步在政府部门和企业推行首席信息官( CIO)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高水平软件研发设计人才、市场开拓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按贡献进行利益分配的激励制度。经认定的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由所在地政府(管委)按照培养和实训人数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

 

                                                       威海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