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走进威海 > 威海史志 > 甲午纵横

威海人与甲午研究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成在威海,败也在威海。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清朝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威海卫港以其特有的军事战略优势,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1894年(光绪二十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朝鲜与中国的野蛮战争,即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广大官兵在丰岛海战与黄海大战中,英勇抗击了日本侵略者,但在最后的威海卫之战中,由于晚清政治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以及军事战略战术的失误等因,北洋海军终于惨遭失败,全军覆没。这是民族的耻辱,国家之不幸。
  作为威海人,永远不会忘记甲午国耻,当然也不会忘记北洋海军的成败兴衰。痛定思痛,甲午战争虽已成为百年往事,但历尽坎坷与磨难的中华民族在经过每一次劫难之后,不仅没有消沉自馁,而且为了民族的振兴,他们在不断地反思过去,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就威海人民而言,对于甲午国耻更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因此,威海人对这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的探索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学界的前列,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就。具体言之:
  一、 创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1985年,原威海市人民政府为了彰显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提醒世人勿忘甲午国耻,决定在刘公岛建立“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1992年,经上级批准,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该馆的宗旨是,要使之成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海防教育、海洋观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于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史料保护最好、收藏最多、学术研讨开展最活跃的地方;成为中国旅游的知名品牌。
  在各级党委、政府与业务主管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从馆长到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获得了辉煌的业绩,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作为一个历史专业性的博物馆,已经闻名遐迩,深入人心。
  二、 建立学术研究团体,与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努力做好对北洋海军、甲午战争遗迹的修复保护、广泛征集历史文物丰富馆藏与办好陈列展览的同时,又极为重视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为此,他们一方面建立了专门的学术团体;另一方面,同有关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
  (一) 建立学术研究团体
  1992年5月20日,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成立,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为其挂靠单位,由威海籍著名学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专家、山东社科院研究员戚其章先生任主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戚俊杰先生任副主任。
  1996年,山东省历史学会经省民政厅民管办批准,成立了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属于省历史学会的分支机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仍为其挂靠单位,戚俊杰任主任委员。
  上述两个学术团体自成立之日起,一直与全国有关的学术团体或学术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建立、保持密切的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二) 与专家学者建立、保持密切联系
  学术研究能否开展好,能否出成果,建立学术团体固然不可或缺,然而最主要的还在于人才。于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始终坚持借水行舟的基本理念,同国内外的有关专家100余名建立、保持紧密的联系。其中,不乏如戴逸、李侃、金冲及、李文海、戚其章、王家俭、中塚明(日)、毕克官、吕济民等那样的大家。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全体员工以其勤奋向上的敬业精神和谦虚好学的诚心赢得了专家学者的称赞与信赖,他们愿倾其全力为甲午馆的学术活动出谋献策,从而为该馆开展学术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举办学术会议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不仅对学术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而且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以该馆为依托,同时联合学界所举办的学术会议之多,在全国文博界都是少见的。特列举如次:
  (一) 1990年10月,山东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联合在威海举办“全国甲午战争史研讨会暨山东省甲午战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60多位专家学者就甲午战争史研究的重点问题及如何筹办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大事项进行了讨论。
  (二) 199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00周年。于5月份,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会同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画报社、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驻威部队在威海举行“甲午战争百年祭研讨会”。7月25日至28日,该馆又与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社科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威海市社科联、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市历史学会共同举办“甲午战争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省内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后,临时专家组对所提交的论文进行了筛选,以为9月份即将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做好准备。
  是年9月6日至11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历史学会、山东社科院、山东省社科联、中共威海市委、市政府共同在威海举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100余篇。这次会议不论规模还是对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诸多重大问题探讨的广度与深度,都是空前的。
  (三) 1996年8月22日至25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同山东社科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一起在威海召开“甲午战争与近代海防学术研讨会”。到会的有来自全国的60多位专家学者。
  (四) 1998年8月22日到25日,由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与山东社科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北洋海军成军110周年暨北洋海军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到会的有70多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及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与会者首先在刘公岛举行了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暨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落成典礼。然后,专家学者围绕北洋海军与民族精神的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不乏真知卓见。
  (五) 1999年,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词5周年之际,该馆邀请部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领导与专家,于7月6日至9日聚集一堂,广泛交流了各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做法、经验与体会。同时,对于在新形势下教育基地如何保持持续发展及不断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使大家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六) 2000年8月23日至26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会同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在威海举行了“北洋海军与近代海防教育学术研讨会”。到会的有来自全国的60多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40余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中将、台湾退役军官刘达材中将与罗海贤少将等也应邀到会。
  (七) 2004年,在甲午战争爆发110周年之际,由中国历史学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社科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刘公岛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承办的“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9月16日至20日在威海举行。来自中国及其港、台地区、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的专家学者80多位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中国历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教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中将,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苗枫林,中共威海市委副书记王培廷等也出席了会议。与会者紧紧围绕“勿忘甲午,以史为鉴”这一主题及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和探讨。通过认真讨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如对李鸿章是非功过的实事求是的科学评判、对于甲午战争中清廷的战和之争、日本陆奥外交的实质、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会间,威海市社科联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还举行了《勿忘甲午》丛书及《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中塚明著)一书的首发式。从而使这次会议内容更显充实,更加圆满。
  四、 丰硕的学术成果
  对于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乃至中国近代史诸问题研究成果之丰硕,在国内外影响之大,当首推威海籍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的戚其章先生。他以建树卓著、著作等身的辉煌成就享誉海内外,被学界公认为“中国研究甲午战争第一人”、“甲午战争研究的执牛耳者”。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戚先生就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跑遍了文、荣、威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采访尚健在的北洋海军中人及甲午战争的亲历者,并写下了百余万字的笔记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结合文献记载,经过科学辨析,撰著了《中日甲午威海之战》,于196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于1898年将威海卫强行变成它的“租借地”,进行殖民统治。从而激起了威海人民的反殖民压迫与殖民掠夺的抗英斗争。为此,满怀爱国深情的戚其章先生通过采访调查,掌握了大量的活生生的资料,并撰著了《威海人民抗英斗争》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63年出版。
  北洋海军右翼总兵、旗舰“定远”号管带刘步蟾,本来是率舰英勇抗敌的爱国将领,但由于他曾坚决抵制过英人泰莱妄图篡夺指挥权的野心而受到仇视,所以泰莱后来在其撰写的《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中,对刘步蟾极尽诋毁污蔑之能事,将刘步蟾说成是贪生怕死之辈,其影响之恶劣,甚至波及到后来的影视作品。始终坚持以求真求实的治史理念的戚其章先生为此查考了大量文献资料,通过辨析比对,认为刘步蟾非但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勇善战、爱国如家的将领。从而为其洗刷了蒙受百年之耻,同时也揭露、抨击了英人泰莱卑鄙下作的行径。1977年11月,戚先生应邀参加在沈阳举行的《中国近代军事史》书稿讨论会,他以《应为刘步蟾恢复名誉》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震撼。之后,全国许多报刊就如何评价刘步蟾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终于使刘步蟾的不公之论得以改写。
  凭着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力,从20世纪80年初开始,戚先生对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以说是一发而不可收。就学术成果而言,他先后撰著并出版的著作主要有:
  《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
  主编《中国近代爱国丛书》,并著《爱国英雄谱》分册。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版。
  《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秉衡集》(辑校),齐鲁书社,1993年版。
  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续编,共12册、600多万字。中华书局,1989-1996年先后出齐。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版。
  与王如绘共同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
  《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自甲午战后,日本乃至西方国家曾两次掀起关于甲午战争国际法问题的“研究热”,其实都是宣扬“侵略史观”,“用国际法的术语做概念游戏,甚至歪曲历史事实乃至伪造历史,为过去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寻找法理上的依据。眼下,这种势头有增无减,值得注意”,戚其章先生如是说(见该书“前言”)。为了回应和揭露、抨击这一势头的荒谬与危害,戚先生出于满腔义愤和激昂的爱国情怀,奋笔写下此书。
  2001年,戚其章先生建议,并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戚俊杰、刘玉明先生等共同筹划了大型丛书《勿忘甲午》的撰著事项。为此,他亲笔撰著了《甲午日谍秘史》分册,填补了甲午战争史研究的空白。
  再版《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此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再版的两部关于抗日斗争的著作之一。此书再版时增补了许多珍贵的图片,文字内容也作了适当补充与修订。
  《走近甲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另外,戚其章先生还主编《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10月版;《齐鲁百年风云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
  2006年,又成《晚清史治要》一书,已寄出版社,2007年夏有望见书。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比较可观的,择其要者:
  苏爱荣、戚俊杰主编《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论著索引》,齐鲁书社,1994年7月版。
  戚俊杰主编《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
  戚俊杰、王记华编校,戚其章审订《丁汝昌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刘玉明、戚俊杰著《甲午风云》,属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丛书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戚俊杰、刘玉明主编《北洋海军研究》(文集)第一、二、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于1999年11月、2001年12月、2006年8月先后出版。
  董进一、戚俊杰著《北洋海军与刘公岛》,海洋出版社,2001年1月版。
  戚俊杰、刘玉明主编大型丛书《勿忘甲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版。该丛书包括9册:王如绘著《甲午战争与朝鲜》、戚其章著《甲午日谍秘史》、王家俭著《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孙占元与张登德等著《甲午战争的和战之争》、苏小东著《甲午中日海战》与《甲午日军暴行录》、王记华与董进一著《甲午辽东鏖兵》、戚海莹著《甲午战争在威海》、柯平著《反割台抗日运动》。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出资、(日)中塚明著、山东社科院于时化译《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刘玉明、戚俊杰著《辩证看甲午》,海洋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戚俊杰、郭阳主编,刘玉明执行编辑《甲午纵横》一辑3册,华文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其他各界也不断有研究成果出现,择其要者如下:
  孙洁池、于才年、许玉琪主编,刘昌毅、刘玉明、丛领滋执行编辑的《甲午英烈》,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邓世昌》,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0年9月出版。
  《北洋海军的兴衰——纪念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4年8月出版。
  《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二年》,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8年7月出版。
  邓向阳主编,张健、张建国副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王树强主编《甲午战争始末》,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孙建军著《丁汝昌研究探微》,华文出版社,2006年5月版。
  陈悦著《北洋海军船舰志》,现代舰船杂志社,2006年10月出版。
  以上所记北洋海军、甲午战争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学术研究成果,只限于专著,所有论文暂未列入。
  五、 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影响
  学术研究并非单纯为学术而学术,也不应该只是少部分专家学者的治学行为与其自身价值的展现,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广大专家学者以科学发展观,对某一门学科或专业的义理及其规律性予以探讨深究,从而得出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结论,最终目的是将其用之于现实社会的实践之中。对于北洋海军、甲午战争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亦然。事实上,我们对甲午国耻的不断反思与研究,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继往开来,深化了认识
  戚其章先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中认为,从甲午战后的25年开始,关于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就开始了。不过,这项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拓与深化,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才成为现实。这主要是由于:束缚人们思想和学术行为的各种羁绊基本被打破(就中国而言),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日益提高,大多能真正以历史唯物论和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历史;新的史料不断得到开掘;学术交流与学术研讨活动日益频繁。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及威海各界对北洋海军与甲午国耻的学术研究的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整个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讨与认识的更加深化,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 反思历史,开拓创新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很好的一面镜子,它所蕴含的是非与善恶,对后人的思想、行为,乃至治国安邦都能起到借鉴作用。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不断地反思过去,分清是非与善恶。先人的成功经验固然能摧人奋进,而失败的教训更令人奋发图强。北洋海军由兴到衰,甲午战争悲中有壮,通过学术研究,予以实事求是地、科学地总结,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也能为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开拓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 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
  历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能为现代的政治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而且其借鉴价值也为物质文明建设所不可或缺。就威海市而言,一方面,具有甲午战争纪念地的客观优势,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颇有成效的工作;另一方面,国际、国内、省内规模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活动的不间断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都直接、间接地提高了威海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从而为引资招商和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还应看到,由此带来的区域经济效益的常恒性,怎样评估都不为过。
  为了建设好三个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在党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持续不断的经过学术研讨,努力将“甲午”这面历史鉴镜打造好,已成威海人的共识。  (作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

作者:刘玉明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