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评价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07XJ/2025-03155 发布单位: 民政局
内容分类: 政策评价 成文日期: 2025-11-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市民政局关于《威海市殡葬设施布局建设规划(2020—2035年)》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时间: 17:04
点击次数:

进一步加强全市殡葬设施建设管理,202048,市民政局印发《威海市殡葬设施布局建设规划(2020—2035年)》(威民发〔202028号)。按照《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和《威海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要求,对该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评估。

一、贯彻落实基本情况

规划目标:至规划期末,威海市域实现殡葬设施全覆盖,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殡仪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构建保障体系健全、土地利用集约、文化内涵丰富、环境生态友好的威海市现代殡葬设施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建有4殡仪馆、4经营性公墓、88处公益性公墓,基本形成区(市)级镇(街道)级村(居)级三级公益性公墓体系布局。大力推广树葬、骨灰堂等生态安葬方式开展林地草地和公益性公墓复合利用试点,减少墓地石化硬化。在市人文纪念园内开辟一处树葬区,面向全市居民提供免费安葬服务,可树葬骨灰6400例。投入4800万元高标准建成公益性骨灰堂,提供安放格位1.8万个。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殡葬设施用地供给解决难。《殡葬管理条例》《山东省公墓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规定,新建公墓禁止占用耕地、林地,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公路主干线等外缘距离有明确限制,因此符合用于公墓建设条件的土地资源少。可供使用的地块,因地处偏僻等原因,在征求意见时,往往不被群众接受。

是公益性公墓建设资金筹措难。公益性公墓建设坚持公益属性,需投入较大资金,镇、村两级财政压力较大,各级政府对绿色殡葬工作的公共投入与绿色殡葬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和缺口。

是传统殡葬观念束缚大。尽管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厚养薄葬观念逐步被群众接受,涉及农村历史埋葬点的旧坟搬迁或生态化改造,部分村民接受度不高,认为公墓选址存在风水问题这给农村历史埋葬点的整治改造带来难度,不利于零散坟墓迁进公益性公墓的顺利推进。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地区覆盖质量和服务水平。开展林地墓地复合利用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完善政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二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殡葬事业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和稳定的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公益性公墓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树葬、海葬、壁葬、花葬等绿色生态安葬奖补标准。

三是倡树文明殡葬新风。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发挥基层红白理事会作用,积极宣传殡葬改革典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节俭、厚养礼葬理念,助力公益性公墓建设。

四是提升综合监管水平。民政、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综合监管机制,加强部门间情况通报、信息共享,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及时处理非法建墓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殡葬领域监督,严肃处理公墓违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