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威海营商行 > 包容普惠创新 > 创新创业活跃度 > 工作动态

科技局长谈|威海市科技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章来源:山东科技
时间: 2024-04-08 08:57
点击次数:

【编者按】

2024年是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开启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的目标定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山东力量。即日起,“山东科技”公众号开设“科技局长谈”专栏,各地市科技局将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题,畅谈科技创新亮点做法、思路举措和工作成效。敬请关注。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谭远国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威海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锻造新质生产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努力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2023年,威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列全省第3位,创新能力水平列全国城市第35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2.65%,居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67%,居全省第2位。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商运投产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妙手”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入选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商运投产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以“体系模式创新”为抓手,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创新链体系持续深化。围绕威海八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优势产业链,体系化建设医药医疗器械等8条创新链,完善“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用好186名博士生导师领衔、1319名技术专家组成的153个研发团队,与企业需求、产业需求精准匹配,累计促成高校院所团队与企业合作270余项。

“四个共同”模式成效显著。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与企业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科技攻关、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00多个。稳步实施“核动未来”科技示范工程,引领核能产业“链条式、集群式”发展,带动克莱特等10家本土单位进入核能创新链、供应链。

平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全力推进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孵化高地。加快建设高端医疗器械、海洋养殖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创新平台,新增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42家。

2023年7月4日,“核动未来”科技示范工程启动会在威海举行

以“科技金融结合”为重点,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89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700家。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科创之星”企业9家,全省第2;5家企业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1家企业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50强”,均居全省第2。

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构建“拨投贷保”联动支持模式,“卡脖子”攻关项目库入库106个项目,促成39家企业获得银行无抵押无质押贷款授信5.61亿元。积极推动投融资对接合作,为7家企业争取省级股权投资7060万元。强化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为461家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5.51亿元,同比增长43%。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研发投入递增分档补助机制,重点支持规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57.16%,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134.63人年。

2023年8月25日,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暨2023年“建行创业者港湾”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颁奖大会在威海召开

以“平台载体建设”为依托,推动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取得新突破

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梳理“企业技术需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两张清单,成功举办第三届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第六届中韩创新大赛、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等品牌活动,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0项,获批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

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出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建设政策,评选备案市级中试示范基地10家。新培育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家,数量达到8家,全省第2;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53.58亿元。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5人、泰山系列人才29人,入选省级以上外专项目、平台30项。制定“人才飞地”政策,构建“外地孵化、成果回归、分建共享”模式。制定海外工程师政策,已遴选支持10名海外工程师。深入推进山东省外国专家驿站建设,组织对接交流活动32场,促成合作项目11项。

“妙手”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入选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2024年,威海市将深入贯彻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围绕“1365”体系建设,聚力“六个塑优势见实效”,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努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科技强省建设贡献威海力量。

一是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深化创新链体系建设,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强化有组织科研,采用“赛马制”“军令状”“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举办中韩、中日、中欧等科技合作品牌活动,实施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围绕新技术新产品创新、重大平台创新、新模式新工艺创新,实施好全市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支持科技成果放在中试基地验证、熟化、中试。实施成果转化项目“揭榜挂帅”,由企业来揭榜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布局新赛道。积极参与山东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创新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高效对接。建立重大科技成果备选库,一体化推进全市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评价和运用转化。

三是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强化未来产业源头创新,挖掘驻威高校院所前沿技术资源,在卫星遥感、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核能等领域,努力催生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积极发掘国内外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具有前瞻性、裂变性的科技成果,通过立项扶持、天使投资、“先投后股”等方式给予联动支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四是加快构筑创新平台体系。全力建设山东省实验室,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凝练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积极做好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推进高端医疗器械、海洋养殖2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围绕打印机、专用车、高效电机等领域培育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提质升级。用好用活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资源,推动校地共建平台提质增效,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生态。

五是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做好科技金融文章,落实省“165”科技金融政策,完善“拨投贷保”支持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强化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培育壮大一批“三高一核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紧扣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举办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海外赛,发挥“人才飞地”等引才模式作用,健全外国专家驿站工作体系,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