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府常务会议解读专栏 > 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 > 媒体报道

威海市围绕十方面重点任务发力 168项具体工作明确“施工图”

4月12日,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威海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行介绍。记者获悉,未来三年,我市将围绕十个方面重点任务开展168项具体工作,加快建成更具活力的高质量发展高地、优质均衡发展的精致城市样板、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城市典范、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现代化范例。

这十项重点任务包括:深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放大生态优势,绘就美丽城市新画卷;全域建设精致城市,提升城市品质魅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展现城市文明新风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中国之治”的“威海样板”。

市委副秘书长谷衍宁介绍,落实上级部署,结合我市中心工作,《行动计划》注重导向性、操作性,坚持高规格推进,将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分管市级领导、责任单位,高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到2025年,我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前列,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建成更具活力的高质量发展高地、优质均衡发展的精致城市样板、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城市典范、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现代化范例。

“1+5”行动计划体系确保工作

落细落实

《行动计划》着重回答了我市今后三年干什么、今年重点干什么的问题,为未来三年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工作的基本依据、重要遵循。在全面落实国家、省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我市立足实际,在制定《行动计划》的同时,又制定了5份工作台账,形成“1+5”的行动计划体系。

“‘1’就是三年行动计划正文,‘5’就是5个附件。”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隋同朋介绍,在剔除了与我市无关的内容后,我市对《行动计划》明确的168项工作任务和相应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制定了我市2023年要干的重点工作、落实举措和目标任务,作为下一步工作推进的总台账。

其他四本台账则分别对省计划中明确提到威海的28项重点任务,可量化的55项重点数据指标,11项试点示范类任务,以及“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突破发展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推进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等25项我市独有的创新性工作任务进行了重点安排。

这些台账将与行动计划正文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行动计划推进体系,制定出一张主线突出、纲举目张、时序明确、目标清晰、措施具体、权责分明的施工路线图。目前,5份台账均已落实分管市领导、责任部门、具体科室及工作人员,并按季制定了推进计划,成为我市保障各项任务落地的重要手段。

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

超过400家

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发现新技术、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重要任务。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行动计划》从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等四大方面提出13项重点任务,促进创新要素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3家左右,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超过400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翻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8%左右。

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刘俊介绍,我市将在科技投入上开展攻坚突破,全面实施《威海市“拨投贷保”联动支持科技创新管理办法(试行)》,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的“卡脖子”攻关项目给予联动支持,撬动基金、银行、保险等金融资本的力量,支持骨干企业“研发有钱投”“意外有保险”,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产出一批硬核产品。

创新引才用才模式,我市将发挥驻威高校“动力源”作用,探索柔性引才,研究制定《威海市人才飞地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设立人才飞地等创新载体,委托专业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技术、项目,每年提供800位基本符合国家、省人才标准的高端人才和800个成熟度较高的科技项目,精准匹配到创新链和产业链上,拓宽企业成果合作和人才引用渠道。我市还将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推广“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模式,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

比重达到40%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行动计划》指出,将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扩大优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左右。

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级调研员李崇煜介绍,将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和重点产业链年度工作要点,加强对冲击百亿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企业的梯次精准培育,“一链一策”推动补链强链,支持企业扩能增产、提质增效,鼓励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到2025年,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3个集群产值均突破千亿,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0个,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分别达到80家。

扎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市将稳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梯次培育格局,以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为抓手,鼓励企业瞄准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双向发力。

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我市还将在年内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500个以上,大力推广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工艺、装备,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器械、服装、钓具等优势领域梯次打造一批智能化改造标杆、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达到90.9%

生态是我市的关键优势所在。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行动计划》明确,将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9%。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峰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我市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坚持PM2.5和O3指标协同控制、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稳定消除五类及以下水体,开展2023年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专项行动和入海排污口整治巩固提升专项行动等,确保全市水泥粉磨站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为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我市将积极培育7家省生态环保百强企业,积极争创省级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谋划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争取新获得命名2家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我市还将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发挥我市海洋、生态品牌比较优势,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更多“威海经验”。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5%

能源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作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核电、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生物质能等多元化新能源资源禀赋的城市,《行动计划》也就推动我市能源结构转型方面提出7项具体任务,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精致融合的现代能源体系。

“目前,我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25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容量的47%。计划到2025年,全市规划建设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800万千瓦,装机占比将达到75%以上。”隋同朋表示,将坚持以能源供给和消费两端为突破口持续发力。在能源供给结构方面,将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推进“国和一号”、华能高温气冷堆、乳山半岛南海上风电、文登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投运,有序推动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逐步摆脱以煤电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

能源消费方面,我市也将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清洁能源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制造业发展,打造荣成核能、乳山海上风电装备、文登多元储能三大产业基地,争取3-5年新能源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到202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0%左右。

针对扩大内需、全域建设精致城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等重点任务,《行动计划》也逐条明确了具体工作,就开展细节制定工作台账。到2025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涉农区市、开发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培育省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2家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5%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岁左右。

此外,《行动计划》还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建立完善推进体系、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加强监测评估督导、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要求,凝聚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来源:威海日报)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