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文件库 > 【文件库】市政府文件
  • 发文机关:威海市人民政府
    • 主题分类:卫生_体育
    • 文件类型:其他文件
    • 成文日期:2022-08-17
    • 公开发布日期:2022-08-17
    • 发文字号:威政发〔2022〕15号
    • 所属单位:威海市体育局

    威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威政发〔2022〕15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综保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体育强省建设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建设,助力实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远景目标,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21〕18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精致办体、协同联动,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社会治理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体育与教育、健康、旅游、文化、会展、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发展,精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体育打造成精致城市的靓丽风景和幸福威海的重要指标,为威海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不断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贡献体育新动能。

    到2025年,努力将威海打造成国际休闲运动之都,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精致化、特色化、高效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8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2.5%。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水平实现新提升。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力争成为全省“领头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进一步增加,加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动能。体育宣传平台丰富拓展,体育文创作品更加繁荣,体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体育文化传播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体育”发展格局作用更加显著,体育法治建设和监督监管力量进一步增强,防范化解风险体制机制初步健全。

    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精致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组织健全、活动丰富、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1%,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2.8%。继续巩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第二集团位次,力争实现奥运奖牌零突破;体育产业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旗帜鲜明、内涵丰富、文化繁荣、传播广泛的体育文化建设传播新格局,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

    二、重点任务

    建设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要坚持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社会治理“五环”引领、“环环相扣”、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十大工程”。

    (一)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务高品质生活水平,夯实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群众基础

    1.实施全民健身补短强基工程。以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放管服”改革为核心,围绕保障土地供给、减少审批事项、加强资金保障、强化运营管理等研究出台全市层面配套政策措施,梳理并公布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配合精致城市社区15分钟、邻里10分钟、街坊5分钟三级生活圈建设,完善社区中心专项运动场地、邻里中心综合运动场地以及街坊中心口袋公园、小型健身场所。持续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大力推进市县两级体育公园建设,新、改、扩建一批山体公园、口袋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及足球、冰雪等项目运动场地,推动建立一批业态融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逐步建立覆盖全域的全民健身步道体系。常态化推进学校室外体育场地全部向社会开放,鼓励学校室内体育场地有偿向社会开放,探索建立市场化统一运营和风险转移机制,支持新建学校统筹规划建设物理隔离等配套设施。全面落实新建居住小区健身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验收、交付,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推动未达到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的老旧小区,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统筹建设健身设施。落实体育设施产权单位管理维护责任,逐步完善全社会参与、各负其责、政府兜底、群众满意的体育设施供给维护新机制。做精做活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及有影响力的届次赛事、节庆活动,加快普及大众运动项目,发展时尚运动项目,传承民俗特色项目,促进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职工、少数民族等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健身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统战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以下均需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实施精致体育服务提升工程。完善以体育社会组织党委为引领、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开展社会体育俱乐部星级服务品牌创建,指导体育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规范标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推行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联系镇街、村居机制,引导在社区内活动的符合条件的基层体育组织依法向县级行政审批部门申请登记社会组织,鼓励发展在社区内活动的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化动态管理,持续扩大规模、拓展项目、提升技能、规范管理。拓展体育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和规模,壮大社会体育俱乐部和非学科类体育培训机构人才队伍。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完善体彩爱心驿站、体育场馆服务站等志愿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推动精致健身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加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体育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应用,推动体育场馆数字化改造、体质监测智慧平台完善升级和智能健身器材推广应用,提升健身地图、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大数据中心)

    (二)全面提升竞技争光和青少年体育发展能力,厚植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核心优势

    3.实施竞技体育人才突破工程。积极争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快构建帆船帆板、棒垒球、橄榄球、山地户外等国家级或省级训练基地,积极承接国家队、省队来威驻训,带动本地运动队训练水平提升和青少年运动普及推广。对标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项目设置,立足威海实际,不断改革市运会、锦标赛项目及年龄设置,持续优化项目布局,规范提升体校管理服务和训练备战水平,盘活资源,优化提升社会力量承训专业运动项目效能,巩固提升重竞技、游泳、自行车等优势项目,培育凸显网球、排球等潜优项目,依托威海冰球馆等场地资源突破冰雪项目等短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特聘专家优势,培养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拔尖型、复合型教练团队,科学制定专家带训和外训对抗计划。推动体育科研所提质增效,探索与专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建立体育训练科研攻关协作机制,推进“训科医管”一体化。评选打造一批市级高水平体育人才基地,抓好梯队建设和幼儿选材,推广文登区“六个一体化”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经验。积极争取申办国家级行业或人群综合性运动会、省运会,大力支持体育训练场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盘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专业场馆资源支持竞技训练。鼓励社会力量组建职业体育俱乐部,在我市注册并冠名“威海”队名参加国际、国内职业联赛,激发体育人才培育新动能。(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外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

    4.实施体教深度融合发展工程。加快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改革,优化青少年体育资源配置,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优化体育课教学设计,探索实行按体育技能项目,结合青少年兴趣爱好,创新分类分人群教学训练模式改革,发挥体育中考、高中体育学业水平测试的导向作用,逐步提高体育考试分值占比,科学合理设置日常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和运动技能测试比例,适当增加运动技能测试权重,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形成主动参与、自主锻炼的习惯。加大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和选拔输送力度,构建以普通中小学为基础、各级体校为骨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专业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文化教育和普通学校体育教育,支持普通学校培养、引进专业体育教师和设置专(兼)职教练岗位,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教练员、退役优秀运动员以及其他体育专业人员进入学校任教,探索实施普通学校之间、普通学校与体校之间体育教师和文化教师交流机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全面提升体育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集聚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发展动能

    5.实施体育智造集聚发展工程。规划建设威海市体育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先进的自行车、帆船游艇、运动球拍、游泳装备、人工智能、智能穿戴等企业落户园区,支持打造智能体育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中小微体育企业,鼓励各类园区设置体育产业板块“园中园”,培育渔具、船艇、足球、冰雪、智能穿戴等体育产业聚集区,支持体育中介、体育经纪、策划咨询等新业态企业发展。加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体育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平台,研发碳纤维等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体育产品。一体谋划推进旅游、会展、康养、体育等产业,创新举办中国威海国际渔具博览会、中国威海国际户外休闲产业博览会,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渔具、帆船帆板、冲浪板、桨板、船艇、滑雪板、登山杖、专业赛车轮胎、体育服装等产品制造和销售优势,培育体育领域“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合计至少3个,鼓励和支持体育企业上市。(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6.实施休闲运动强市建设工程。打造体育赛事名城,持续打造威海铁人三项赛、国际帆船赛、霍比帆船公开赛、威海千里海岸线全国徒步大会、全国海钓锦标赛、国际顶级乒乓球赛等高端品牌赛事,鼓励引进和举办高水平赛事、职业联赛、高商业价值赛事,继续实施“一市(区)一品牌”计划,支持环翠山地自行车、文登门球及登山、荣成滨海国际马拉松及航空、乳山女子半程马拉松、临港棒球、南海沙滩手球等地方特色赛事,完善赛事周边服务,增强赛事消费粘性,拉动体育消费,促进城市国际化。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和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引进国际体育组织总部或分部落户威海。支持各区市、开发区挖掘资源特色,整合项目优势,打造冰雪、乒乓球、棒垒球、水上运动、户外运动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推动基础或商业场馆设施配套快速升级。打造水上休闲运动之城,统筹岸线风光、高端住宅、海上休闲、基地码头等发展需求,制定全市海岸带保护规划,指导各涉海区市、开发区划定海上休闲活动区域,提供基础保障服务。整合帆船、赛艇、桨板、潜水等海上项目,规划建设威海市水上运动中心。统筹帆船游艇码头和公共船坞建设,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运营固定标准泊位1000个以上,2035年建成运营固定标准泊位3000个以上、临时泊位500个以上、公共船坞船道5个以上,配套建设小型船艇桨板寄放干仓。突出霍比帆船特色,在各海水浴场建立帆船俱乐部,配套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培训和体验活动。支持高校、企业购买帆船游艇并积极开展航行活动、展示单位形象,到2035年中心城区37英尺以上帆船游艇保有量达到200条。有序推动海上牧场建设,实施人工鱼礁项目,持续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工作,补充近海可钓资源,推动休闲钓鱼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广使用玻璃钢和碳纤维船舶游艇,完成“老、旧、小”船舶更新换代,改善城市形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国资委、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威海海事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全面提升体育文化传播国际国内影响能力,展现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良好风貌

    7.实施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工程。推动体育文化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广泛传播全民健身文化,增进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体育传统媒体宣传体系,拓展新媒体传播阵地,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新格局。支持体育新闻、文学、摄影、音乐、动漫、收藏、微视频、微电影、文创设计等具有体育内涵、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体育文化作品创作,繁荣体育文化市场。鼓励南海新区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历史博物馆、铁人三项主题博物馆等体育博物馆、文化传承中心建设。引导威海尹派宫式八卦拳、荣成沙氏武术等非遗项目、传统民间体育项目、民俗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营造冰雪等新兴项目运动文化氛围。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选树体育名人,讲好体育故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结合干部作风大改进行动,以“忠诚、干净、担当、求实、创新、拼搏”为内核锤炼体育精神,历练体育干部,凝聚团结和谐、永争一流的精气神,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体育队伍。加强体育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思政教育,引导正确风尚,严肃赛风赛纪,坚决抵制兴奋剂、体校校园欺凌等行为,大力整治假球、赌球、黑哨、假彩票等诚信缺失突出问题,培养高尚体育道德,更好发挥体育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8.实施体育交流合作深化工程。把握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契机,深化与俄罗斯索契市冰雪等项目交流合作。突出中日韩交流桥头堡优势,加大棒垒球、高尔夫、帆船帆板、户外运动等项目交流合作力度,加快建设临港区中日韩棒球基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登山步道、户外路线、房车营地、露营区等,继续支持并审慎开展好中日韩帆船交流等对外交流活动,拓展海外媒体宣传平台,以活动为纽带展现城市形象,深化项目合作,促进“双招双引”,推动文化传播。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办好中英(威海)武术文化论坛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内涵。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拓展体育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融入沿海体育带建设,用好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及足球、网球、国际象棋、帆船、数字体育联盟等平台,整合运用产业、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共同构建区域体育发展共同体。(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外办)

    (五)全面提升体育协同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健全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体制机制

    9.实施“大体育”协同发展工程。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体育”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重大体育赛事组委会、体育产业工作专班、省运会备战办公室等临时机构和威海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不断建立健全体育与各相关部门、单位常态联系和协同工作机制,促进体育与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大数据等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深化体医融合试点,建立体医融合专家资源库,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开设运动医学门诊,鼓励AED设备普及应用,推动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同步检测、数据互通、一体报告。支持发展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病管理、运动康复等体医融合服务业态。规划建设一批精品路线与旅游目的地,培育户外露营、机动车越野、水上运动、传统项目、民宿项目及冰雪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持续打造中心村(社区)健身样板工程,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开展泽头田园马拉松等乡村特色体育活动。将智慧体育服务纳入数字威海建设统筹推进,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和内容。(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红十字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中心)

    10.实施体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建设,促进体育融入地方立法,规范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管,壮大执法机构和人员力量,拓展联合执法、委托执法新形式。健全体育事业发展政策体系,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程序,做好政务公开和政策解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体育领域“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加快体育政务服务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用好“互联网+监管”平台,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加快体育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联合信用奖惩机制。健全体育行业安全制度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化解体育赛事、活动、训练、场所、疫情等安全风险,落实监督管理、应急处置和“熔断”工作机制。妥善处理登山与防火的关系,非防火期内,各区市政府、开发区管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登山区域,设置登山入口和防火检查站。强化社会体育俱乐部安全监管,体育、教育、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管、公安、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各自对社会体育俱乐部规范有序发展的监管责任,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纳入“预付保”等消费资金监管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党对体育工作领导的制度规定,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建设。各级政府要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充分履职尽责。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如期完成体育强市任务目标。

    (二)加强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科学制定本区域落实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并纳入本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鼓励通过引导资金、专项资金、发展基金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完善配建标准和评估体系。

    (三)加强人才培养。加大体育科研、运动康复、体育赛事运营、体育产业经济、体育招商引资等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健全运动员选拔、培养、输送机制和体育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

    (四)加强评估指导。建立任务目标评估机制,定期对新时代现代体育强市建设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细化具体措施,强化政策宣传,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措施落地,推动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的体育工作格局。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