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35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大力推动我市场馆式健康教育的建议)

建议序号: 235 提建议人: 九三学社威海市委会
部门名称: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2- 07
事由:

2017年,我市首次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认知低,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作为山东东部沿海较发达的城市,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说明我市居民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获取以及健康相关行为转化方面存在欠缺。近年来,我市各级部门结合健康促进县区创建、健康教育基地创建、卫生日宣传等相应开展了多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2018年、2020年、2021年我市连续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监测结果依次为20.9%、23.1%、28.4%。但是这一结果跟上海、杭州、苏州等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市是山东省第一个“健康城市”创办城市,应当处处都有健康符号,其中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体现健康城市的重要内涵。

201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山东行动方案(2014-2016年)的通知》中要求:“规范健康教育咨询点,组织开展健康咨询和行为干预指导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开辟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基地。鼓励各地建设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基地。”同年,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建设,提高居民主动参与健康教育的程度。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可为居民提供更为形象、更吸引人、更具参与性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学习场所,是推动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良好形式之一。依托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因地制宜地建设健康教育场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健康教育场馆和基地,力争在2020年底每个县(市、区)有一个代表性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

健康教育基地(场馆)是公众接受健康教育的渠道,是为公众提供健康相关知识、健康互动体验、健康自评自测的综合场所。将不同人群及其不同需求以及不同主题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进行匹配,可以有选择性、针对性的开展健康宣教与行为干预,因此建议,我市应在各区市范围内建设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开展“场馆式”健康教育工作,为市民提供获得健康知识的场所与渠道,营造全市共建健康的氛围,真正助力我市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山东省以及威海市基地(场馆)建设情况

(一)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建设现状

截止到2021年年底,山东省实现健康教育基地各市全覆盖,共有119家,其中被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正式命名的有5家。各地市健康教育基地数量排名前8位依次是临沂市21家、青岛市15家、烟台市14家、潍坊市12家、济南市11家、德州市8家、泰安市6家、淄博市6家。

健康教育基地服务内容基本实现全覆盖,健康生活方式占比21.01%、青少年健康占比13.45%、慢性病/肿瘤防治占比12.61、中医药占比10.92%、心理卫生占比8.40%、应急急救/消防安全占比6.72%、妇幼健康占比6.72%、口腔/眼科占比6.72%、老年人健康占比2.52%、其他占比10.92%。

健康教育基地建设部门基本全覆盖,医院占比22.95%、疾控中心占比21.3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占比18.85%、学校占比15.57%、事业单位占比12.3%、机关占比4.92%、企业占比4.1%。

(二)威海市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建设现状

2014年,由威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托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建成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地,全面打造健康教育示范平台,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互相补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向校外延伸,健康实践向校内拓展。

威海市仅此1家健康教育基地,2015年9月正式运行,每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年均培训中小学生1万余人次,日均接受参访访问100余人次,在促进全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健康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威海市健康教育的特色阵地和有效载体,于2019年12月正式命名为省级健康教育基地。但从2020年至今,威海市健康教育基地数量无新增。在全省16地市中处于末端落后状况。

二、建设健康教育基地(场馆)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引领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营造政府、机构、人人都重视健康的社会氛围;建立固定、常规的健康知识传播阵地,是公众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为公众提供健康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健康自评自测的综合场所,可大大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增强行为干预的有效性;为周围居民提供了寓教于乐的休闲活动场所。

(二)对建设单位的意义。是对建设单位最好的社会宣传,有助于居民更加了解并理解建设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单位职责;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也是各级各类单位履行对健康的义务的渠道。

(三)对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意义。是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渠道;是开展各类健康宣传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构建健康教育体系的突破口,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体系和网络,是健康教育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健康教育研究场所。

(四)对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意义。健康教育基地(场馆)科普宣传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新颖,场地固定,群众参与性强,兼顾集体和个人健康需求,丰富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增加群众健康知识,增强群众健康素养,促进群众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个体化健康行为干预的质量和效果,实现“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疾病预防工作目标,更重要的是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健康福利,能够以更加健康的体魄投入生产生活。这既能拉升居民整体健康水平,节约医疗资源等,又能间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的社会效益,对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意义重大。

三、对建设健康教育基地的建议

目前,威海市健康教育基地(场馆)数量少、场地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市居民获得健康科普知识的渠道,同时影响到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为我市居民能够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健康科普知识和与位置更合适、主题更明确的健康教育场所,提出以下建议。

(一)力争市财政支持,建立威海市市民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在市中心、人流量大的地方,建设符合市民市级需求的健康科普场馆,比如心肺复苏、慢性病防控等主题。

(二)可依托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公益单位或利用闲置办公用房进行改造,以降低成本。针对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场地短缺的问题,积极依托公益的、开放的活动场所,打造专题健康科普馆,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到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场所活动。

(三)依托有条件的学校、社区、中医馆等,以双向投资办法,助推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建设。学校、社区、中医馆等人流量多、目标人群明确,且有专人负责,是开展健康科普的绝佳位置。比如在学校可以创建近视眼、肥胖、控烟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场馆),并与学校健康教育课融合,寓教于乐;在社区可以创建高血压、糖尿病等符合社区居民特点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方便社区居民参观、学习。

(四)充分利用三甲医院、二级专科医院的优势,各级财政予以财力倾斜支持,建设有特色的的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医院专业性强、目标人群明确,可以采取向病人科普从而带动全家的模式,使病人与家庭都能从医院的健康教育基地收益,从而促进我市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的目标。

(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结合“健康企业”建设,建立符合职工需求与职业特点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企业职工是社会上数量非常大的一类群体,相对来说,他们的学历、收入、工作环境等条件可能不太理想,对健康的理解程度可能较差,所以他们对有关于职业防护等方面的需求相对更高。企业应该定期为职工开展健康科普,而集中讲座是目前大部分企业采取的办法,但是讲座无法顾及全部职工,因此,建议企业应该选取合适的位置,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便于职工随时或是集中参观学习。


答复内容: 请下载附件查看
建议序号: 235
提建议人: 九三学社威海市委会
部门名称: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2- 07
事由:

2017年,我市首次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认知低,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作为山东东部沿海较发达的城市,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说明我市居民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获取以及健康相关行为转化方面存在欠缺。近年来,我市各级部门结合健康促进县区创建、健康教育基地创建、卫生日宣传等相应开展了多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2018年、2020年、2021年我市连续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监测结果依次为20.9%、23.1%、28.4%。但是这一结果跟上海、杭州、苏州等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市是山东省第一个“健康城市”创办城市,应当处处都有健康符号,其中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体现健康城市的重要内涵。

201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山东行动方案(2014-2016年)的通知》中要求:“规范健康教育咨询点,组织开展健康咨询和行为干预指导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开辟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基地。鼓励各地建设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基地。”同年,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建设,提高居民主动参与健康教育的程度。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可为居民提供更为形象、更吸引人、更具参与性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学习场所,是推动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良好形式之一。依托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因地制宜地建设健康教育场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健康教育场馆和基地,力争在2020年底每个县(市、区)有一个代表性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

健康教育基地(场馆)是公众接受健康教育的渠道,是为公众提供健康相关知识、健康互动体验、健康自评自测的综合场所。将不同人群及其不同需求以及不同主题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进行匹配,可以有选择性、针对性的开展健康宣教与行为干预,因此建议,我市应在各区市范围内建设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开展“场馆式”健康教育工作,为市民提供获得健康知识的场所与渠道,营造全市共建健康的氛围,真正助力我市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山东省以及威海市基地(场馆)建设情况

(一)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建设现状

截止到2021年年底,山东省实现健康教育基地各市全覆盖,共有119家,其中被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正式命名的有5家。各地市健康教育基地数量排名前8位依次是临沂市21家、青岛市15家、烟台市14家、潍坊市12家、济南市11家、德州市8家、泰安市6家、淄博市6家。

健康教育基地服务内容基本实现全覆盖,健康生活方式占比21.01%、青少年健康占比13.45%、慢性病/肿瘤防治占比12.61、中医药占比10.92%、心理卫生占比8.40%、应急急救/消防安全占比6.72%、妇幼健康占比6.72%、口腔/眼科占比6.72%、老年人健康占比2.52%、其他占比10.92%。

健康教育基地建设部门基本全覆盖,医院占比22.95%、疾控中心占比21.3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占比18.85%、学校占比15.57%、事业单位占比12.3%、机关占比4.92%、企业占比4.1%。

(二)威海市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建设现状

2014年,由威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托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建成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地,全面打造健康教育示范平台,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互相补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向校外延伸,健康实践向校内拓展。

威海市仅此1家健康教育基地,2015年9月正式运行,每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年均培训中小学生1万余人次,日均接受参访访问100余人次,在促进全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健康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威海市健康教育的特色阵地和有效载体,于2019年12月正式命名为省级健康教育基地。但从2020年至今,威海市健康教育基地数量无新增。在全省16地市中处于末端落后状况。

二、建设健康教育基地(场馆)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引领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营造政府、机构、人人都重视健康的社会氛围;建立固定、常规的健康知识传播阵地,是公众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为公众提供健康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健康自评自测的综合场所,可大大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增强行为干预的有效性;为周围居民提供了寓教于乐的休闲活动场所。

(二)对建设单位的意义。是对建设单位最好的社会宣传,有助于居民更加了解并理解建设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单位职责;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也是各级各类单位履行对健康的义务的渠道。

(三)对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意义。是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渠道;是开展各类健康宣传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构建健康教育体系的突破口,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体系和网络,是健康教育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健康教育研究场所。

(四)对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意义。健康教育基地(场馆)科普宣传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新颖,场地固定,群众参与性强,兼顾集体和个人健康需求,丰富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增加群众健康知识,增强群众健康素养,促进群众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个体化健康行为干预的质量和效果,实现“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疾病预防工作目标,更重要的是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健康福利,能够以更加健康的体魄投入生产生活。这既能拉升居民整体健康水平,节约医疗资源等,又能间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的社会效益,对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意义重大。

三、对建设健康教育基地的建议

目前,威海市健康教育基地(场馆)数量少、场地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市居民获得健康科普知识的渠道,同时影响到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为我市居民能够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健康科普知识和与位置更合适、主题更明确的健康教育场所,提出以下建议。

(一)力争市财政支持,建立威海市市民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在市中心、人流量大的地方,建设符合市民市级需求的健康科普场馆,比如心肺复苏、慢性病防控等主题。

(二)可依托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公益单位或利用闲置办公用房进行改造,以降低成本。针对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场地短缺的问题,积极依托公益的、开放的活动场所,打造专题健康科普馆,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到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场所活动。

(三)依托有条件的学校、社区、中医馆等,以双向投资办法,助推健康教育基地(场馆)建设。学校、社区、中医馆等人流量多、目标人群明确,且有专人负责,是开展健康科普的绝佳位置。比如在学校可以创建近视眼、肥胖、控烟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场馆),并与学校健康教育课融合,寓教于乐;在社区可以创建高血压、糖尿病等符合社区居民特点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方便社区居民参观、学习。

(四)充分利用三甲医院、二级专科医院的优势,各级财政予以财力倾斜支持,建设有特色的的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医院专业性强、目标人群明确,可以采取向病人科普从而带动全家的模式,使病人与家庭都能从医院的健康教育基地收益,从而促进我市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的目标。

(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结合“健康企业”建设,建立符合职工需求与职业特点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企业职工是社会上数量非常大的一类群体,相对来说,他们的学历、收入、工作环境等条件可能不太理想,对健康的理解程度可能较差,所以他们对有关于职业防护等方面的需求相对更高。企业应该定期为职工开展健康科普,而集中讲座是目前大部分企业采取的办法,但是讲座无法顾及全部职工,因此,建议企业应该选取合适的位置,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健康教育基地(场馆),便于职工随时或是集中参观学习。


答复附件: 答复附件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