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文件库 > 【文件库】部门文件
  • 发文机关:威海市林业局 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主题分类:农业_林业_水利
    • 文件类型:其他文件
    • 成文日期:2022-03-15
    • 公开发布日期:2022-03-15
    • 发文字号:威林发〔2022〕5号
    • 所属单位:威海市林业局

    威海市林业局关于印发威海市“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

    威林发〔2022〕5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综保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有关部门、单位:

    《威海市“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威海市林业局        

    2022年3月15日      


    威海市“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


    前  言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森林、湿地、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三五”以来,威海林业深入践行这一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生活空间、发展高效产业、提供生态产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了《威海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威海要向精致城市发展”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保护优先、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按照“护林保生态,造林增新绿,用林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持续推动“绿满威海·四季多彩”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加强森林湿地资源保护、松材线虫病防治、森林防火能力建设,积极构建独具威海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着力拓宽“两山”的转化渠道,全面筑牢林业生态屏障,守护威海的绿水青山,为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增添绿色发展底色和生态支撑。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市林业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不断深化林业改革,林业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后获得“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市”“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通知》,持续推动“绿满威海·四季多彩”国土绿化行动,统筹推进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荒山生态绿化、水系生态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城镇村绿化美化等“六林工程”建设,共完成植树造林32.69万亩,山城相拥、林海相连、绿水青山等生态优势不断彰显。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提升”绿化美化提档升级行动,充分利用进村路、边角地、街头巷尾和房前屋后等空闲地,采取见缝插针、见空补绿、拆违增绿等方式,对全市1118个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提档升级,全市共创建“全国、省级生态文化村”、“国家、省级森林乡村”109个,新农村好生态、新气象好环境的新局面已逐步形成。

    森林防火形势整体平稳。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威海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5年)》《威海市森林防火工作标准体系》,新建护林房154座,升级改造瞭望塔100余座,可见光林火视频监控探头300余处,无人值守智能卡口700处,林区火情监控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依托现有大中型水库、塘坝等水利设施建成林内水源地1300余处,按照标准修建防火通道710公里,改造升级防火隔离带250余公里,生物隔离带110余公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作“三维可视化地图”,建立“森林防火可视化对讲机”平台,森林防火技防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

    森林资源管护能力不断提升。市政府出台了《威海市林地保护办法》,全面实施依法治林,为规范林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建立市、区(市)、镇(街)、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5997名的“一长两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已构建完成,逐步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了森林督查及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实现了“以图管林”的全覆盖,有效促进管理数字化转型。

    自然保护地管理更加规范。市政府办公室先后出台了《威海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6—2030年)》《关于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我市湿地资源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末,全市湿地保护率保持在70%以上。积极组织湿地公园界碑界桩安装、展馆建设和绿化建设完善工作,新增林泉河省级湿地公园,增设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登管理局。组织举办了中国荣成大天鹅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全面提升了我市在全世界大天鹅保护的影响力。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稳步实施。全市总林长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实施意见》,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设定了疫木采伐、伐桩处置、疫木无害化处置、检疫执法等各环节的本地标准。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印发了《威海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威海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等,进一步明确全市疫情防治中远期目标。采用天空地立体监测模式对121万亩松林进行全面普查,在全国率先开展三轮全域飞机施药防治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行动,高标准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专项行动,创新推行了“伐桩处理五步法”、“疫木二维码管理系统”等措施,实现了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死树株数双下降的目标。威海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和取得成效,得到了国家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和全国专家的高度肯定。

    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威海市在养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后续处置方案》,对全市8565只在养禁食陆生野生动物进行了后续处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集中开展了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驯养繁殖企业和业户排查、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调查、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等专项行动,全面禁止了非法猎捕、经营和食用野生动物,有效地遏制了非法猎捕和交易陆生野生动物行为。采取监测站专业巡查、护林员兼职巡查和保护协会辅助巡查等方式,不断加强野生动物监测力度。在海滨林场成立市级收容救护站,共收容救助各种野生动物510只。

    富民产业持续增长。制定了《威海市板栗产业建链强链工作方案》《关于优势干杂果经济林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意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企业+农业大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新发展核桃、板栗、金银花、无花果、蓝莓等特色经济林6.43万亩,新增育苗面积1万亩。建成乡土树种资源“5库1园9基地”,北美冬青产业发展位居全国第一。积极开展经济林品牌创建工作,荣获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室内展品竞赛9项大奖,争创“齐鲁放心果品”“省级经济林标准”“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等26家,全面提升我市林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森林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制定了《威海市森林旅游总体规划(2019—2028年)》,积极开展森林康养、森林体验、森林养生基地和慢生活体验区创建活动,不断推动森林旅游转型升级,打造“绿游威海 乐享森林”旅游品牌,成功获得了“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称号,获评各类森林康养、森林体验、森林养生基地和慢生活体验区22处。国有林场改革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现有国有林场11处,林业苗圃站1处。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联合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保险理赔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威海市松材线虫病灾害损失认定参考标准》,完善了林业保险理赔认定标准,完成公益林灾害理赔金额1433万元。完善森林资产评估体系。与中国人民银行威海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威海市林木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为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 发展机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林业事业指明了目标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林业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论述,为林业保护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一体化保护修复,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态根基。

    ——碳达峰碳中和为林业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实现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我市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绿化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林业事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国土“三调”成果一张底图上落实绿化空间,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因地制宜、分区实策,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全面推行林长制夯实了林业保护发展的制度基础。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林业监管体制和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要进一步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主体责任,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为林业保护发展提供了重要舞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全省八大发展战略、鲁东沿海防护林与滨海湿地交融一体化和全市“十个争先”奋力争当排头兵的实施,促进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设健康稳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第三节 面临挑战


    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承载力不强,生态系统不稳定,给我市森林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林业生态脆弱。全市黑松和赤松林分面积115.8万亩,占全市防护林面积的72%,树种结构单一,林分稳定性差,导致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严重,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全市黑松沿海防护林大部分为五六十年代营造,现已进入成过熟龄阶段,林木生长衰退,生态和防护效能逐年降低。

    造林空间受限。随着全市林木覆盖面积逐年增加,全市荒山、荒滩基本被消灭,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建设发展用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位于深山、远山、陡山、土地瘠薄区域的荒山、荒滩,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

    林业经济发展趋缓。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般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少,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林权结构分散,森林资源变现难、抵押难的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图表1:威海市森林、湿地资源分布图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扣“威海要向精致城市发展”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以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落实林长制为总抓手,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全力做好“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林业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能力,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确保规划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威海市国土空间规划,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实际和全国视野相统筹,全面规划和重点推进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质量优先和实效相并举,注重全市重大战略,关注短板薄弱领域,科学编制全市“十四五”期间林业发展规划。做到与国家、省林业保护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县(区)规划相协调一致,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地实施。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绿色发展。按照“保护原生态、修复弱生态、建设新生态”的理念,开展科学绿化试点建设,持续加大里口山、昆嵛山、伟德山、正棋山等山系的修复和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四旁植树,不断增强道路、水系绿化程度,进一步改善我市城乡绿化美化环境,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坚持改革创新,实施生态富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发展以森林康养为重点的森林休闲养生业,探索开发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森林旅游新路线,加大对独具威海特色的林木手工艺品、有机林产品、绿色山产品、特色养殖等森林旅游附属商品营销力度,全面打响“绿游威海·乐享森林”旅游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谋划布局。以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发展。对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因素等导致的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以及宜林荒山荒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优化林种、树种结构,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科学保护修复森林生态系统。

    ——坚持政府主导,引导全民参与。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推动国土绿化进机关、进校园、进营区、进厂矿、进村居,鼓励各类社会主体通过联建联营、绿化冠名、捐资造林、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爱绿植绿护绿行动,营造全民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共享绿色生态成果的良好氛围。

    ——坚持底线思维,严守生态红线。坚决守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基本生态需求的底线,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全面增强森林防火“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建设,严防森林火灾发生。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快速蔓延态势。加强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管控,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稳定、生态功能持续发挥。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35年,林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增绿添彩。到2025年,全市林业保护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森林总面积的目标。“十四五”末,全市森林面积实现稳定增长,森林质量稳定提升,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8%左右。

    湿地保护率的目标。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充分发挥湿地功能,制止湿地非法流失的行为,确保全市湿地面积总量不减少,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0%以上。

    植树造林的目标。持续推动“绿满威海·四季多彩”国土绿化行动,重点实施荒山绿化攻坚突破行动、水系绿化攻坚突破行动、绿色通道建设攻坚突破行动、城市绿化攻坚突破行动、村镇绿化美化攻坚突破行动、沿海防护林修复攻坚突破行动,“十四五”期间规划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22万亩。

    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构。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稳定在71.9万亩,陆域自然保护地占全市陆域面积5.4%以上。

    森林采伐限额的目标。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十四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不超过省政府下达采伐限额。

    森林火灾发生受害率目标。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和水平,保持林区火情监控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9‰的目标。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目标。大力开展松材线虫病除治攻坚行动,压缩全市疫情面积,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的态势,达到可防可控的目标。



    图表2:“十四五”期间林业发展主要指标


    第三章   大力推进“四山一带”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发展


    树立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观,按照生态保护的内在规律,将全市划分为昆嵛山、伟德山、里口山、正棋山和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等“四山一带”保护发展重点区域,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推进昆嵛山区域系统性生态治理


    以昆嵛山保护区核心区为重点,采取人工补植补造和封山育林(草)措施,结合低强度疏伐和林冠下补植,组织实施常绿及彩色树种补植播种行动,实施赤松阔叶混交林保护和恢复面积50公顷,尽快恢复昆嵛山郁郁葱葱的面貌。结合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大色块实施花化美化绿化工程,形成山体块状、道路条状、湖泊环状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和林相。制定《昆嵛山“一山一策”森林防灭火方案》,新建防火通道15公里,围栏围网10公里,生物隔离带10公里,完善昆嵛山保护区防火指挥中心建设,有效提升区域内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保护区电子沙盘,利用卫星定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保护区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立体感知、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保护区管理体系。同时,加快推进昆嵛山利用开发,建立昆嵛山珍稀植物园1处,推进黄精、黄芪、黄芩、木耳、羊肚菌、丹参等林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以上,利用好抽水蓄能电站调出的保护地范围的村庄和可建设用地,集成规划包括圣经山等周边区域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第二节 推进伟德山区域示范化生态修复


    科学推进伟德山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将伟德山打造成绿化彩化条块状、针阔林相结合、生物隔离带合理、防火通道相贯通、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科普教育于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区域。加快推进植被恢复进度,主攻伟德山林区东至俚岛镇王家山水库南、南至夏庄镇马鞍埠村北、西至古迹顶部队营区西650米主山脊处、北至俚岛镇古里高家村西水库西南等区域,采取义务植树、工程造林、飞播造林等多种方式,多树种条状、块状混交造林形式,完成植被恢复2.7万亩,进一步提升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建设生物防火隔离带1998亩,按标准修建森林防火通道40余公里,依托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储水设施37座,有效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同时,结合伟德山圣水观古迹、荣成将军碑廊、万寿塔、九龙亭等主要景点和圣水观、健康谷、逍遥山、成山四个重要区域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优势,新建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一处,有效提升基础设施,丰富森林生态旅游内容和内涵,将伟德山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以及高质量的森林休闲度假和宣教体验的区域。


    第三节 推进里口山区域精细化生态修复


    统筹保护与发展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里口山景区和海滨林场和华夏景区、仙姑项景区的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大面向城市的东坡、北坡的块状常绿树种、彩色树种的更新补植力度。重点实施里口山片区风景林、生态林培育4032公顷,北玉皇山生态林保护培育729公顷。持续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在主要路口设置防火检查站 33 处,增设大型远程监控点5 处,增设视频监控点 10 处,无人监控探头 100 处,在里口山水库东岸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库 1 处,按照800—1000 米覆盖半径建设灭火水源地,按照林区四级标准建设森林防火通道,全面提升里口山区域以水灭火能力。同时利用好仙姑庙、观音殿、广福寺、董氏山园等遗址和人文景观优势和佛顶、铁拐山、布袋阉、牛仙山、邓家寨等区域优势,全面建成集森林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运动写生、度假、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持续完善山地自行车线路、登山步道、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建设自行车驿站、乡村驿站,积极发展林果采摘,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


    第四节 推进正棋山区域试验性生态修复


    正棋山区域森林资源丰富,原生树种多,郁闭度高,混交林比例大,立地条件好,特别是适应本地树种生长,而且靠城临海,区位优势突出,区域相对独立,适宜作为威海本地常绿树种的培育试验区。在此区域将开展卫生伐为主要措施的森林抚育工程,重点探索出适应威海自然、地理、气象条件并有较强的生态抗性的常绿树种。坚持以种植黑松、麻栎为主要树种,逐步实现区域针叶与阔叶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绿色与彩色相结合的混交,以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减轻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系统稳定性,不断厚植威海的绿色生态优势。


    第五节 推进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整体性生态修复


    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建设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开展沿海防护林断档修复工程,按照“造封并举”的原则,对未成林地和疏林地进行了补植完善,对退化低效林进行了更新改造,实现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适宜绿化、能绿化缺口的全部合拢。持续开展沿海防护林带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加大沿海防护林监管和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把森林资源管理好、保护好,全力打造威海靓丽的城市名片。



    图表3:威海市“四山一带”生态保护发展


    第四章  深入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推进湿地规范化管理,组织开展重点湿地的生态修复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我市湿地功能,制止湿地非法流失的行为,确保全市湿地面积总量不减少,湿地保护现状良好,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0%以上。


    第一节 加强湿地资源管控


    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科学确定湿地管控目标,确保湿地总量稳定。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原则,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关于加强湿地公园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工程项目占用湿地公园的审批,努力保持湿地区域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第二节 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态补水等措施,恢复原有湿地。开展以盐地碱蓬为主的植被恢复和以互华米草等生物防控为主的潮间带湿地生态治理,对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通过清淤疏浚、地形地貌修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水生植被恢复、栖息地营造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手段,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第三节 强化湿地资源监管


    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研究出台《威海市湿地保护办法》,加强湿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工作、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禁止擅自征收、占用重要湿地,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禁止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结合林长制、河湖长制和湾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进,落实各级林长、河湖长和湾长涉及湿地工作的主体责任,发挥部门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监管力度。


    第五章 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建设


    科学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作,建立具有威海特色的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湿地、地质、海洋等各类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第一节 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


    依据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规范》,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开展自然保护地重新勘定边界、设立界碑界桩,绘制边界地形图,更新全市自然保护地数据库。


    第二节 开展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编制


    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明确区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地的规模、类型和空间布局,设定发展目标和方向。按照规划要求,抓好全市各级自然保护地建设,实行分区管理、差别化管控,加强监管工作,全面提升我市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完善工程


    开展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湿地、地质、海洋等各类自然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完善工作。重点推进山东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垒岛湾国家湿地自然公园、伟德山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的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刘公岛景区的修缮管护工程。到“十四五”末,争取南海新区五垒岛湾国家湿地自然公园、临港区林泉河、文登区青龙河、乳山市乳山河等4处湿地自然公园全部通过上级验收。


    第四节 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


    加强保护监管设施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建设、监管机制建设,动态监测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情况,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确保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落地见效。



    第六章 全面实施国土绿化攻坚突破行动


    按照关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按照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部署,持续推动“绿满威海·四季多彩”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实施荒山绿化、水系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城市绿化、村镇绿化美化、沿海防护林修复等六大突破攻坚行动。“十四五”期间规划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22万亩。


    第一节 实施荒山绿化工程


    按照“造封并举”的原则,对未成林地和疏林地补植完善,对退化低效林进行更新改造,对不适宜人工造林的瘠薄荒山实行封山育林、留苗养树,逐步恢复林草植被。统筹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科学选择、穿插种植适宜树种,打造林相林种合理、景观效果丰富的自然生态风貌。到“十四五”末规划实施荒山修复19万亩,基本实现宜林荒山应绿尽绿。


    第二节 实施水系绿化工程


    因地制宜种植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等,努力实现绿满河库。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更加有效的办法,推进流域保护深度合作,促进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十四五”末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31条河道管理范围内宜绿化岸线绿化率达到95%以上。


    第三节 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以国道、省道、铁路、城市干道为重点,在绿色通道建设规定范围内,对新建、扩建道路两侧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对已绿化道路林相破损、断档部分进行补植完善、提档升级。重点实施206国道、环山路、西部环山路等绿色通道建设提升工程。充分利用铁路沿线闲置土地,广泛开展造林绿化行动,在沿线广植不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低矮、不易燃树种,基本建成铁路沿线的绿色生态长廊,到“十四五”末普通国省道用地范围内可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


    第四节 实施村镇绿化美化工程


    按照“乡村园林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果化”的要求,推进宜绿化空闲宅基地、房前屋后和庭院绿化美化,采取见缝插针、见空补绿、拆违增绿等方式进一步美化村庄环境。加强交通干道两侧等重点区域内墓地绿化遮挡,加大对主城区和全市交通干道沿线及可视范围内墓地的绿化遮挡力度。


    第七章 全面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


    统筹抓好镇级森林管护队队员、检查站值守员、林区巡逻员等“三员”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道路网、阻隔网、水源网、监测网、通信网“五网”建设,构建完备的队伍建设专业化、宣传教育常态化、预警监测智能化、火源管理法治化、物资装备标准化、基础设施科学化的“六化”森林防火工作标准体系,形成森林管护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和水平,达到全市重点区域监控瞭望监测覆盖率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9‰的目标。


    第一节 加快森林防火预警监测能力建设


    在各个进山入林路口合理设置森林防火检查站,到2023年按照标准新建森林防火检查站63座,“十四五”末实现全市803座森林防火检查站的标准化建设目标。全面推广“进山入林二维码登记”管理制度。按照重点林区全覆盖和重要进山卡口全监控的标准,加快建设“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建成铁塔高点预警监控158处以上、低点监控597处以上,形成市级联网监督、区以及镇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配合现有的视频监控、瞭望塔空中监测与“三员”地面监测网络,最终实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


    第二节 完善森林防火通道建设


    按照森林消防专业队员搭乘汽车、摩托车、徒步交替行进半小时到达火场,部分高山、深山、远山1小时到达火场的目标修建。鼓励在山体底部或林田结合部修建“环形”防火通道,现有的森林防火通道按照不低于6m的标准进行升级改造。陡峭山坡以及弯度过大的森林防火通道要设置临时会车区域,沿途设有醒目的导向和夜间反光标示牌。到“十四五”末改造新建防火通道729.7km。


    第三节 强化森林防火生物隔离带建设


    在重点林区、行政区划交界接壤区,科学规划开设林缘和林内防火隔离带,充分利用山脊、沟谷、林区道路、沟渠塘坝以及树种、裸岩等自然条件,实施综合阻隔。防火隔离带的宽度,根据山势、地形、树种确定,以3000~5000亩形成闭合圈。对现有防火隔离带进行清理维护改造,主要在林区防火通道两侧、墓地周边、农林结合部等林区重点位置,城市所有林区和城郊重要林区主要道路两侧平均50m范围,防火通道两侧平均30m范围,景区、采摘园、集中性墓地周边平均50m范围,到“十四五”末完成森林防火隔离带清理维护改造445.6km。


    第四节 推进森林防火水网建设


    采取拦蓄地表水和人工补水的方式,按照500米的取水半径、紧邻防火道路规划建设塘坝、蓄水池、储水窖、水囊等设施,为扑救森林火灾储存足够的水源。国有林场的重点林区实施引水上山工程,逐步实现以水灭火目标。墓地区域要保持蓄水池水量充足,蓄水池蓄水量不低于5吨。按照重点林区重点保障的原则,到“十四五”末全市储水设备达到2140个。


    第五节 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


    遵循“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的总体要求,组建镇级森林管护队、检查站值守队、林区巡逻队三级森林防火队伍。森林防火重点镇(街)成立不低于25人的森林管护队,森林面积较大或森林防火任务较重的镇(街),可根据实际需求,按照每增加3000亩林地面积增配1人的标准配备。其它镇级森林管护队不低于15人。森林防火任务较重的林场,成立不低于10人的森林管护队。


    第八章 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要、监管为重”的防控理念,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全面落实疫情监测、疫木除治、施药防控措施,力争实现美国白蛾等重大食叶害虫不成灾,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大幅下降,病死松树株数全面减少,达到国家防控目标。


    第一节 实施疫情精准监测


    实施人工地面监测与航空航天遥感监测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行动,严格执行疫情普查与日常监测制度,实行疫情监测网格化管理,统筹护林员、镇街及林场管护员、社会化组织等力量,开展以小班为单位的精细化疫情监测,做到监测范围全覆盖。应用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松材线虫病疫情精细化监管平台,实现从疫情监测到疫木除治的常态化可视化管理,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发生底数和动态变化。全面开展长林小蠹、纵坑切梢小蠹等在我市的发生和危害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实施精准防治,有效保护全市松林的健康。


    第二节 实施疫源封锁管控


    实施全方位、无死角的疫木清零行动,通过疫木除治统计系统对疫木山场除治、下山运输、无害化处理、安全利用等环节进行监管,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确保疫木除治效果,严防疫木流失。在疫木集中除治期结束前,彻底清理除治迹地、疫木加工企业、农户房前屋后等场所疫木,实现疫木清零。指导防治企业建立疫木清理、转运、无害化处理、粉碎物运输等台账,严格监督管理。对辖区内涉木企业和个人执行登记备案制度,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伐、收购、运输、加工、经营、使用疫木及其制品等行为。加大市级实验室建设,提升全市松材线虫病等疫情疫源检测能力。


    第三节 强化除治质量提升


    实施以清理病死(濒死、枯死)松树为核心,媒介昆虫防治、打孔注药等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按照“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全面攻坚”的原则,对疫情发生区开展大力除治,实现由外向内逐步压缩,做到防治措施实施到位、跟踪到位、管理到位,确保除治质量和成效。根据国家林草局《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威海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规范》。重点生态区域和有望拔除疫情的区域采取“即死即清”的采伐措施,采伐的松木和超过1厘米的枝桠按照当日采伐当日山场就地粉碎(削片)的要求进行处置。强化社会化防治组织管理,逐步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探索社会化防治组织准入评估制度,在实现疫情可防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行新型绩效承包防治管理办法。


    第四节 实施健康森林保护


    统筹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与生态修复,坚持病死(濒死、枯死)松树清理和健康松树保护并重,针对有保护价值的松林制定保护方案,采取打孔注药等方式保护优势木和目标树,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开展采伐迹地补植和人工松树纯林改造,科学补植乡土树种,营造复层林、异龄林、混交林,打造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第九章 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建设


    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护林,科学防控、精心保护”的原则,科学规范森林资源管理,不断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林长的监督作用,构建“组织在市、责任在区、运行在镇、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筑牢林业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 推深做实林长制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压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森林等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保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一长两员”网格化管理作用,细化林长制考核办法,科学构建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做到日常评价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自查自评与集中评议相结合,等次评定与综合运用相结合。加快推进林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林长体系科学化管理,通过管理平台指挥系统、手机移动端等综合运用,实现信息化监管和智慧化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民间林长”制度,鼓励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人士参与“林长”工作,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林长制正向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林长制社会监督体系。


    第二节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全面落实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公益林管护,规范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配合完成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任务。做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方面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主动与项目方对接,提前介入,配合行政审批部门及时办理使用林地手续,保障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将审批事项纳入事中事后监管,防止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发生。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能力,持续开展林业执法行动,打击破坏森林、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实现森林资源依法科学有效保护。


    第三节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森林管护主力军作用,利用国有林场在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优势,探索将集体林地委托国有林场管护的试点工作,促进国有林场和集体的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有效提升集体林地的森林资源管护效果。加强林场和高校在科学研究、调查监测、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深入协作,探索建立“科学研究基地”、“教育实践基地”、“业务培训基地”、“科技推广基地”等,积极推进林草科技的成果转化,为我市森林资源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图表6:“十四五”期间国有林场重点建设项目

    威海市海滨林场:在海滨林场所辖布谷夼林区内规划建设林业特色科普示范园,规模总面积约68.8亩,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场地与道路施工、绿化工程及辅助景观建设、科普展示系统配套等。

    威海市刘公岛林场(威海市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刘公岛珍稀濒危物种饲养管护与繁育项目。项目内容为台湾梅花鹿和长鬃山羊人工繁育;刘公岛野生梅花鹿种群数量调查;台湾梅花鹿、长鬃山羊、麋鹿和野生梅花鹿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

    荣成市成山林场: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项目建设内容为现有林地质量提升800亩,其中综合抚育面积155.4亩,主要措施为补植;抚育采伐面积644.6亩,主要措施为卫生伐、修枝。


    第十章 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坚持“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着力建立分级保护、分类管理、协调统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维护生态安全、生物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助推全市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节 切实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开展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摸清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栖息地及生境等情况,建立资源管理档案,实行动态监测管理。科学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体系,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行禁猎区管理。全面推进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所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陆生野生动物救护能力。


    第二节 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


    健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加密梅花鹿、大天鹅、大雁、海鸥、白鹭等我市分布较为普遍的国家重点及“三有”野生动物的监测网络,配齐设施设备。探索研究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范围、程序以及标准,逐步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三节 严格野生动物执法监管


    建立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协调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建立健全巡护巡查机制,强化基层野生动物保护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涉野生动物犯罪专项打击行动,强化涉野生动物犯罪案件侦办,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建设统一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动态监管、资源共享,全面提升管理的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第四节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组织实施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完成全市古树名木的认定建档。建立全市古树名木电子档案,按照《山东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的规定公布古树名木目录,完成古树名木挂牌和图册制订工作。科学制定养护管理方案、落实养护管理责任,每年对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作调查,并做好记录,详细记录树木的生长和健康状况、病虫害危害、保健措施等,发现生长异常需分析原因,及时采取养护措施。加强一级古树和亟需抢救的古树名木保护,完成需救助的二级古树、三级古树和古树后备资源的保护和复壮工作。加强古树名木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有效实用的科研成果,普及保护知识,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坚持规模效益、全产业链发展,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加快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着力推进优势特色干果经济林产业发展


    聚焦“稳定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打造特色品牌”三个目标,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把经济林产业与造林绿化相结合,增强经济林的生态效益;把经济林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推广有特色、产量高、有发展前景的品种,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把经济林产业与旅游服务业有机结合,加大经济林“名、优、特、新”品种培育力度,打造有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增强经济林的社会效益。到“十四五”末全市干果经济林年产量稳定在1万吨左右。


    第二节 加快推进优良乡土树种培育和花卉产业发展步伐


    扎实做好优质良种的推广使用和贮备调剂,加大野茉莉、大叶胡颓子、云杉、楸树、月季、蓝莓、杜鹃、北美冬青等繁育基地建设力度,确保到“十四五”末种苗花卉总面积稳定在6万亩,重点培育抗松材线虫病的常绿树种苗木600万株。有序推进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在维护保存好现有黑松、刺槐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以黑松为重点发展树种,以林业科技为依托,以优化基地布局(功能区)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突破,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种苗良种化、稳量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黑松、刺槐良种基地逐步迈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第三节 加快培养森林旅游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发展以森林康养为重点的森林休闲养生业,统筹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促进全域各类要素资源一体化整合、合理布局和互联互通。深入实施“森林+”,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森林+红色教育”、“森林+生态修复”、“森林+体验”、“森林+康养”、“森林+研学”、“森林+资源保护”等系列生态旅游模式。探索建立森林旅游长效机制,将华夏生态文明馆、刘公岛爱国主义基地、成山林场的沈秀芹纪念馆、天福山林场的起义纪念馆、龙山林场的龙山革命纪念馆等有效衔接,形成“红色+蓝色+绿色”森林旅游的长效模式。依托威海市昆嵛山、里口山、正棋山、圣经山、天福山、韦德山、岠嵎山等丰富的山地森林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打造集生态养生、森林观光、山地度假、山地越野、森林康养、森林体验、红色文化洗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地森林旅游带。加强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森林旅游综合环境质量。开展旅游安全专项督导检查,排查各类旅游安全隐患,提高保障旅游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十二章  加快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信息系统,依托山东省林长制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动态化、常态化。


    第一节 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


    以文登区、荣成市为试点,探索建立“林业资源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实现森林、湿地资源动态管控和综合监管。依托“爱山东”APP荣成分厅探索建立“林业手机终端APP公众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林业技术咨询、信息指导、森林旅游、休闲娱乐、林业生态价值评估数据、负氧离子监测数据等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搭建全市“森林防火预警系统”,提升全市森林防火预警能力建设,确保最大限度的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第二节 着力提高造林绿化科技水平


    加强瘠薄荒山、盐碱滩涂等困难地造林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推广速生楸、雷登柏、侧柏、云杉、冷杉等优良乡土树种、抗病耐火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


    第三节 强化松材线虫病防治科技应用示范


    坚持与国家林草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和有关高校等科研机构紧密联系,依托国家林草局“揭榜挂帅”项目在我市开展的绿色化学药剂防治试验,持续推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把我市打造成松材线虫病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示范区。


    第四节 积极发展碳汇林业


    探索建立威海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完善森林碳库现状及动态数据库。开展林业碳汇监测评估和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积极推进威海林业碳汇项目进入碳汇交易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市碳汇林业建设,积极开展“植绿增加碳储量、保绿减少碳损失”行动,为努力实现206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林业贡献。


    第十三章  强化支撑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以问题为导向的跨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林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规划落实提供坚强保障。落实领导干部林业发展重大事项监督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规划宣传,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


    第二节 强化法治建设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为行动纲领,大力推进林业立法,深化林业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林业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林业干部法治素养和法制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林业法治建设水平。紧紧围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深入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用法治意识构筑全社会保护生态的无形红线。健全林业普法体制机制,创新形式手段,丰富内容载体,提高普法宣传的实际效果。把法律意识培养与生态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让尊重自然、保护森林成为公众精神信仰和道德风尚。


    第三节 完善政策保障


    完善森林保险制度,引导保险机构完善投保程序、简化投保手续、降低保险费率,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建立森林保险专业查勘定损平台,提高森林出险后的理赔效率。建立以政府支持为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林业投入机制,创新金融扶持政策,发展绿色金融,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释放林业发展潜力,将林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第四节 加强队伍建设


    多渠道组织开展技术教育培训,加强与大中院校、科研单位和先进地区的沟通交流,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与国家、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建立挂职锻炼合作关系,为全市多培养统筹谋划能力强、专项业务强的林业人才。强化基层培训力度,增强全市林业队伍业务水平。加强党建活动和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组织深入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地等教育活动,增强林业干部职工凝聚力、工作活力和业务能力,提升林业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林业专家库,凝聚全社会力量支持林业发展。


    第五节 广泛开展宣传


    积极构建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让生态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生态文化村、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居等创建活动,荣成市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提升我市森林生态大环境。全面推广华夏城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积极申报华夏文旅集团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诠释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植树节”“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湿地日”重要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上讲坛”等活动,宣传和普及林业政策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讲好森林故事,展现生态建设成就,引导全社会形成守护“绿水青山”行动自觉。


    第六节 健全督导考核


    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要加强统筹各类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做好政策和任务的相互衔接,做到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生态保护与修复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地、实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