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文件库 > 【文件库】部门文件
  • 发文机关:威海市体育局
    • 主题分类:体育
    • 文件类型:其他文件
    • 成文日期:2021-09-15
    • 公开发布日期:2021-09-16
    • 发文字号:威体字〔2021〕19号
    • 所属单位:威海市体育局

    威海市体育局

    关于印发威海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威体字〔2021〕19号

    各区市教育和体育局,国家级开发区社会工作部,南海新区公共服务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

    经局党组研究同意,现将《威海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抓好落实。


    威海市体育局

    2021年9月15日


    威海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也是我市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奋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奋力开创新时代体育强市建设新局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奥运争光、国家冰雪战略等国家战略,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竞技体育改革发展,体育产业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我市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奋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贡献了体育力量,为“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讲政治、顾大局,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体育担当。持续加强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决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打造了政治过硬、务实担当、本领高强的体育干部队伍,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全市中心工作中展现了体育担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打造居家健身、线上赛事新模式,有序推动体育场馆恢复开放、体彩恢复销售,制定行业疫情防控指南,精准指导健身俱乐部恢复开放,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恢复经济,打造居家健身、线上赛事新模式,2020年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634项、其中大中型91项、线上赛事25项,获省居民消费财政奖励考核、“文体消费奖励”部分、“大中型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举办场次”项目第三名。特别是临危受命成功举办国际乒联男女世界杯、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是疫情以来全国唯一一个国际体育赛事,并荣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集体,彰显了大国自信和担当。

    (二)强基础、惠民生,在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威海方案中贡献体育智慧。积极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组织健全、活动丰富、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先后出台《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政府规章《威海市公共体育服务办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每年均荣获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组织奖,先后实现全国、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域一片红。“六边工程”更加牢固,群众“想健身”“哪健身”“会健身”“能健身”难题得到有效破解,打通了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初步建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实现市级市体育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基层体育总会组织全覆盖。市体育场、体育馆、网球场升级改造,市游泳馆、荣成新体校、南海奥林匹克中心等建成投入使用,公厕改造、精致服务等经验打造了全省标杆。人均场地面积达到3.07平方米,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全市学校体育设施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走在全省前列。年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突破600项次。市全民健身运动会项目增至48个,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项目达15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42%。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建成智慧监测站3个,市民体质测定达标率达92%。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市优秀服务组织。体育文创作品丰富多彩,每年创作体育微视频近百部、体育报道千余篇,走在全省前列。挖掘、传承传统体育项目,威海尹派宫式八卦拳传承人刘保和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荣成沙氏武术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三)勇担当、敢拼搏,在竞技体育改革创新发展中不断开创佳绩。始终把奥运争光战略作为竞技体育最高战略不懈追求,改革机制、优化布局、深挖人才、强化训练、精心备战,推动竞技体育改革创新发展。2017年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获12金8银6铜,2018年参加24届省运会获135.5枚金牌,综合排名全省第六名。成功举办市第五届运动会,首次增设业余组,实现竞技、机关、高校、企业四会合一,在历届运动会中项目最多、范围最广、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深化竞技体育改革,聚焦短板弱项和风险隐患,推动管训分离、市队下放,破解青少年体育后劲不足难题。承接省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2020年省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现场会在文登胜利召开,在全省、全国推介文登“六个一体化”改革经验,打造体教融合威海样板。参加省锦标赛成绩频创佳绩,手球男甲,篮球三人制,足球女乙A、女丙、男丙,橄榄球男甲等组别均创近年来最好成绩。

    (四)聚优势、育特色,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提升体育作为。积极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循环,初步形成以渔具产业为龙头,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引领,以体育用品生产经营为支撑,各业态协同发展,体育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加快融合的良好态势。先后争创了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签约成立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城市足球联盟、城市网球联盟和山东半岛帆船城市联盟,搭建平台打造体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先后利用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600万元扶持了56个体育产业项目,规上企业87家,钓具产能占全球的60%以上。帆船、游艇、钓鱼船、浆板、滑水板等船艇制造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先后争创了中国钓鱼名城、全国海钓教练员训练基地、山东省钓鱼运动基地等平台,发展钓鱼俱乐部20多个、钓鱼爱好者30多万人,休闲钓鱼游客达350万人次,休闲钓鱼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威海铁人三项赛、徒步中国•千里海岸线全国徒步大会、Hobie帆船赛、国际帆船赛、横渡刘公岛游泳赛、中国女子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暨韩亚航空女子高尔夫公开赛等品牌影响与日俱增,荣成滨海国际马拉松、航空,乳山女子半马、环翠区山地自行车、文登门球、临港棒垒球、南海沙滩排(手)球及龙舟等赛事渐成品牌。特别是2017年威海铁人三项赛市场价值达2.35亿元,2020年推动市政府与中铁协签订全面合作备忘录,华为运动健康实验室、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威海办公室、中国铁人三项运动特色学校、中国铁人三项运动人才培养与训练基地等多个共建或产业项目落地威海,获评杰出贡献城市。“十三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共计34.65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经费保障。2018年,体育产业总产值198.34亿元,位列全省第4位,增加值73.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52%,位列全省第1位。

    二、“十四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十四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还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体育强市建设和“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需求,公共体育服务的精致化有待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亟待提升,体育产业距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有较大差距。在群众体育领域,精品健身工程和联片场地建设距离先进地市还有较大差距,公共健身设施老旧损坏问题亟待解决,届次特色活动品牌尚不彰显,基层体育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显著,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参与度、满意度和获得感有待增强。在竞技体育方面,适应新时代训练竞赛的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够合理,优势、潜优项目不够突出,基础项目还有短板,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基础项目与重点项目等发展不够平衡。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抓手,打造国际休闲运动之都的实施路径还不够清晰,体育产业集聚效应、品牌效应不够突出,体育与康养、会展、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够,对新旧动能转换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要聚焦“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矛盾、问题,着眼长远,立足当下,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体育事业攻坚突破、快速发展。

    三、“十四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精致办体、协同联动,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竞技体育改革发展,加快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着力打造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不断推动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体育打造成精致城市的靓丽风景和幸福威海的重要指标,奋力开创新时代体育强市建设新局面。

    四、“十四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到2025年,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与“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要求相适应,竞技体育发展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体育产业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更明显,为2035年建成现代化体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更显著发挥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组织健全、活动丰富、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效能。公共体育服务精致化、特色化、高效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8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1.2块,市级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达到60个以上,向基层进一步延伸,健身站点达到4700个,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年均举办大中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低于124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92.5%,智慧体育水平大幅提升,建成范围更广、水平更高、服务更优的智慧体育平台。

    1.精当规划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实施市县两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制定实施“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整体解决方案,不断完善群众举步可就的健身场地设施,丰富社区10分钟健身圈。支持全市老旧小区改造,为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行政村安装配套相应的健身器材。协调和配合住建、规划部门,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的标准,建设健身绿道、山体公园、口袋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鼓励建设冰雪运动场地设施。

    2.精细管理体育社会组织。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1+2+N”体育组织发展模式,逐步引导向基层延伸。联合行政审批、民政、市场监管部门,依托体育单项协会,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

    3.精心组织健身赛事活动。持续举办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社区、农民运动会,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年均不少于400项次,不断健全体育社会组织联系社区制度,解决体育惠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广社区(村)趣味运动会,为群众就近就便参赛搭建好平台。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广播体操和工间操制度。面向中老年人群,大力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活动。发展特色项目,大力发展武术、篮球、铁三、自行车、帆船和公开水域游泳项目。拓展线上线下联动办赛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线上体育赛事活动。

    4.精准普及全民健身指导。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组织开展健身知识宣讲、技能培训和宣传推介,培育体育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村居和基层健身站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逐步建设智慧体测站点,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5.精致推动智慧体育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鼓励开发互联网+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健身地图、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推进体育场馆服务智能化进程。

    (二)持续构建项目更加合理、训练管理更加规范、后备人才不断涌现、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创新发展更具活力、整体实力更加突出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基层单位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效应更加明显,体育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加牢固,重竞技、游泳、自行车等优势项目更加突出,网球、排球等潜优势项目逐渐凸显,基础项目和落后项目取得突破,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基础项目与重点项目等更加均衡发展,实现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全省位次显著提升。

    1.推动竞技体育改革精准发力。持续深化竞技体育改革,落实改革相关政策,狠抓项目下放队伍考核管理。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特聘专家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评选打造我市高水平体育人才基地,最大限度破解选材难、选材窄的被动局面。对标先进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继续支持文登区巩固扩大“六个一体化”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经验,推动各区市结合实际探索推广。

    2.推动市级比赛赛制改革升级。结合我市运动项目布局和运动员身体发展特点,调整市锦标赛及市运会年龄结构及金牌点设置,精心筹办市第六、七届运动会,市运会、锦标赛增设选材组,广泛挖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探索中小学生体育联赛与市锦标赛合并办赛,强化市锦标赛选材导向,减少办赛次数、压缩办赛规模、提高办赛质量。

    3.全力备战力求竞技争光。在我市竞技体育短板和弱项上抓突破,持续巩固竞技体育优势和潜力项目,精准打造高水平优秀金牌教练员、裁判员团队,狠抓运动员梯队建设,力争在第25届、26届省运会上实现新突破。全力抓好奥运会、冬奥会和全运会选拔备战和服务保障。

    4.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加快构建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优化青少年体育资源配置,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持续开展威海市中小学超体重学生健康夏令营、游泳普及和帆船帆板进校园公益培训活动,加快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打造威海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品牌,深入推进中小学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拓宽体育师资供给渠道,畅通我市中小学校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和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制度,持续推动我市学校体育设施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助力我市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

    (三)初步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体育产业体系。立足胶东半岛、着眼东北亚地区、辐射全球市场,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体制创新、产业融合,推动体育产业园区、体育小镇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威海特色、全国知名的体育产品品牌,引导形成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努力将威海打造成国际休闲运动之都,体育产业产值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加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做精做活赛事活动品牌。谋划出台大型赛事奖补政策,建立多层次、多样化赛事体系,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努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赛事IP。重视体育赛事评估,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增强赛事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各区市丰富“一市(区)一品牌”赛事。

    2.科学布局特色体育小镇。科学谋划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将运动、生活、娱乐、休闲有机结合,推动建设公共帆船游艇码头,促进优势体育产业项目集约发展。加快创建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积极争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体育产业创新实验区,丰富体育产业发展承载平台。

    3.集中打造体育产业增长极。深化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交流合作,整合运用产业、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共同构建区域体育发展共同体。坚持“招商引资”“企业膨胀”两轮驱动,推动设立体育制造高端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引导开展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认证。倡导健身场所星级评定,引导现有健身场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构建多业态、多领域、多元化体彩销售网点体系,确保销量、市场份额继续稳步增长。

    4.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优化运动休闲、赛事表演、滨海户外等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鼓励打造城市周边1小时乡村特色体育旅游路线,积极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引导里口山、昆嵛山、圣经山、大乳山等打造集生态养生、休闲体育、户外运动、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地运动养生产业带。加快培育新业态新产业,积极发展乡村体育健身服务业,大力发展运动休闲等健康消费产业,鼓励发展冰雪制造、旅游、运动体验产业,培育高端化精品化个性化服务品牌。加快构建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中日韩棒垒球训练基地、国家橄榄球训练基地、全国海钓运动基地、国家铁人三项运动训练基地。推动建设中国铁人三项人才培养与训练基地、中国钓鱼运动学校(海钓培训基地),以及其他赛事青少年培训中心区域运营机构。积极引进国际体育组织办事机构或俱乐部落户威海,发挥总部机构的头雁效应。

    (四)着力构建旗帜鲜明、内涵丰富、文化繁荣、传播广泛的体育文化建设传播新格局。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我健身、我健康,我健身、我快乐”的全民健身文化得到传承发扬,体育道德培树的效果更加显著,体育宣传平台丰富拓展,体育文创作品更加繁荣,体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体育文化传播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1.坚持党建引领把方向。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法治意识和体育治理能力,坚决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防范化解体育领域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意识形态、信访维稳、反兴奋剂等各类风险,把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和提高“四个落实”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体推进,牢牢把握体育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大力传承体育文化。把传承体育文化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必要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助力全民防疫抗疫的精神力量,推动体育文化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广泛传播全民健身文化,增进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威海尹派宫式八卦拳、荣成沙氏武术等非遗项目和传统特色项目传承发展,营造冰雪等新兴项目运动文化氛围。

    3.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树体育名人、讲好体育故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结合干部作风大改进行动,以“忠诚、干净、担当、求实、创新、拼搏”为内核锤炼体育精神、历练体育干部,凝聚团结和谐、永争一流的精气神,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体育队伍。

    4.培树高尚体育道德。加强体校思政教育,引导正确风尚,严肃赛风赛纪,坚决抵制兴奋剂、体校校园欺凌等行为,大力整治假球、赌球、黑哨、假彩票等诚信缺失突出问题,培养高尚的体育道德,更好发挥体育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推动体育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深化体育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融入沿海体育带建设,用好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联盟及足球、网球、国际象棋、帆船联盟平台,整合运用产业、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共同构建区域体育发展共同体。用好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平台,加大与日韩棒垒球、高尔夫、帆船帆板、户外运动等项目交流合作力度,继续支持、审慎开展好国际帆船赛、中日韩帆船交流等对外交流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展现城市形象、深化项目合作、促进“双招双引”、推动文化传播。

    五、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着力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支持。逐步扩大威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扶持优势体育产业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项目,推动设立体育消费券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和休闲体育场地设施,支持打造中心村(社区)健身样板工程。落实市运动队下放资金、教练、设施等支持政策,充分调动训练积极性。

    (三)推动依法治体。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坚决执行体育法律法规规章,强化体育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