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务政务与宏观决策 > 政府常务会议解读专栏 > 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 > 媒体报道

我市将印发实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章来源:威海日报社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1-04-13 15:52
点击次数:

      到202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2万美元

      4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展望“十四五”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据悉,《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于近期印发实施。根据《规划纲要》,到2025年,我市综合实力更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4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牢牢站稳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到2025年,海洋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

      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树伟表示,根据国家、省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我市坚持把精致、幸福、现代化作为统领各方面建设的核心要求,顺应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提出奋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争当排头兵,重点在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等五个特色优势领域走在前列、当好排头兵。

      锚定二〇三五年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到2025年,新经济新动能将逐渐成为全市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市基本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具体来看,综合实力更强,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将力争突破4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牢牢站稳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发展质量更,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海洋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建成全国区域性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发展后劲更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更加优越,在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基本建成省内领先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同时,人文气质更佳,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得益彰、融合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更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普及,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治理效能更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日趋现代化,社会持续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富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在指标体系方面,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习文介绍,《规划纲要》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5大类23项主要指标,其中15项预期性指标、8项约束性指标,既体现引导市场主体和预期,也明确了政府责任和对社会的承诺。

      13个领域有了新“发展蓝图”

      围绕推进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规划纲要》对“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从13个领域进行了阐述和部署。

      在13个领域中,《规划纲要》把深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放在首位。我市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精准高效集聚创新要素、人才资源,构建“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我市还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我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展壮大七大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着力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制造经济、服务经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实施海洋强市战略,打造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对此,我市将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开发利用向循环利用型转变。

      同时,我市将坚定不移扩大内需,高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是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规划纲要》指出,我市将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精致城市,一直是威海的一张靓丽名片。“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持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强化全域一体统筹发展,加速东拓、西展、南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运行效能,构建生态化组合型都市区。

      三农稳,天下安。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将坚持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重点围绕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领域,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立体衔接、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根据《规划纲要》,我市将坚持绿色高效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城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加快建设可持续的美丽生态之城。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我市将坚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优秀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红色文化、活化传统文化、做优现代文化,进一步提升城市内涵气质。

      《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

      在打造平安威海法治威海方面,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建立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包容和谐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根据《规划纲要》,我还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对此,我市将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短板弱项,实施一批具有首创性、系统性、标志性的改革举措,以“改革关键一招”促发展促突破。

      储备各类重大工程项目500多项

      谋划实施好重大工程项目,是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稳投资、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对此,《规划纲要》共设置20个专栏,并建立“十四五”重点项目储备库,实行重点储备项目动态管理,集中在科教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共计储备各类重大工程项目500多项。

      凸显产业转型,围绕七大产业集群实施一批支撑性、引领性的大项目,布局建设全球激光打印机研发生产基地、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碳纤维产业园、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等150多个制造业项目。加快推进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中心暨配套产业园、中韩(威海)跨境电商物流基地、东北亚水产品交易中心等100多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实施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基地等近2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凸显基础设施支撑,推进莱荣高铁、威海新机场建设、桃威铁路电气化等一批战略性、牵动性重点工程,加快构建胶东半岛1.5小时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3小时联动发展圈。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东北亚海上航运中转枢纽、日韩近洋干线港和内贸中转基地港。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推进长会口水库前期工作,加快黄垒河、母猪河地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努力解决干旱水患矛盾。抓好文登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能源设施建设,持续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紧抓国家加快新基建建设机遇,推进5G基站建设和组网服务等建设。

      凸显民生保障,针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各区市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等任务,推进一批新学校建设,建立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针对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推进市胸科医院改扩建、里口山医院、北京医院威海分院等项目建设,全市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围绕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提出搭建市-区市-镇(街道)-社区四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落实新建小区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机制,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围绕文化服务供给,升级完善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大型场馆,加强文化公园、剧院、电影院建设,新建一批城市书房和乡村书屋。针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安排一批生态修复、岸线整治、循环经济等项目,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美丽家园。(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