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今日威海

锚定“十个争先”,威海立足优势转化发展新动能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1-12-16 13:47
点击次数:

——聚焦市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会②

在精致城市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发展、海洋经济转型发展、深耕日韩上争先,既是立足我市发展基础和既有实际作出的系统谋划,也是紧扣“五化”重点任务,为下一步工作提出的可操作、可执行的更高要求。

“‘十个争先’的要求是以‘精致’思维深耕细作,在不断开创海洋、绿色、产业、开放等传统优势新局面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文化软实力的新优势。”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胡静认为,“十个争先”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将威海发展融入到全国、全省的发展大局中,形成上下一盘棋的系统合力,体现了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系统性,是威海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的行动保证。

奋勇争先,需要苦干实干。奋力走在前,争当排头兵,既要立足优势领域,更要聚焦最好、对标最高、锚定最优,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全面提升,真正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三年来,威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将“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创建了全国首个“美丽城市”建设试点,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交出了一份“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合格答卷。

“精致城市,是我们在同等规模类型城市中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我们面向‘十四五’做好各项工作的底气所在。”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宋修德看来,“精致”是我市的新名片,也是带动全市发展的新引擎。

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特色化发展的“三高一特”内涵品质定位,宋修德表示,将充分发挥全市精致城市建设指挥部作用,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精致的要求,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域精致城市建设,着重加强系统集成、融合创新,推动城市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争先进位、率先突破,为实现全域精致和共同富裕聚力赋能、提速增效。

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强力支撑。沿“链”布局突出先进制造业,今年,我市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全省最高,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全省第二,一系列指标和数字格外亮眼。

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发展上争先,全会提出,要“促进‘三链’深度融合、协调提升”。“我们已通过梳理十条重点产业链,成立产业链联盟等方式进行了探索,但对标产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成果还不够明显,还需要聚焦优势精准用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开展“三步走”,统筹优化市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实施重点产业链提升行动,在每条产业链培育一个以上“链主”企业、树立一个以上智能化改造标杆、建设一个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创建一个制造业公共创新平台、配备一个行业发展智库(联盟),充分精准梳理产业链优势、短板和缺失环节,招引一批“填空型”企业、“补充型”项目、“撬动型”基金,让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实现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

实践一再证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作为全市“1+4+N”创新平台体系的“火车头”,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已组织实施产业化项目143项,孵化和引进企业229家,形成产值超过100亿元。

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院长汤占胜表示,将更好发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引领作用,持续拓展提升“1+4+N”创新平台体系,通过深入组织开展“双走进”活动、牵头建设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高标准打造创业黑马企业加速中心等举措,有力引领创新资源向产业聚集、创新成果在企业孵化,努力为我市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发展上争先探索特色路径、贡献智慧力量。

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产业基础,海洋都是我市当之无愧的最大优势和特色。“十三五”期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4%,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前不久召开的海洋强市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市又明确了5大行动、17项重点任务。由此可见,在海洋经济转型发展上争先,我市不仅具备前期优势,具体路径也非常清晰。

向海洋要潜力、要动力、要空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文表示,将以全域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城为统领,实施产业突破、科技领航、生态提升、开放联动、安全固本等“五大行动”,重点推进试验场省部共建、海高园创建国家农高区、蓝碳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抓好16个海洋特色园区、39个重点创新平台、93个重点项目建设,做强海洋一产、做大海洋二产、做精海洋三产,优化海洋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赛道转换、有序接续。

再有十几天,RCEP协议就将正式实施,深化与日韩经贸合作的新机遇近在眼前。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也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不论是从区位优势、前期基础还是现有机遇来看,深耕日韩这块“优势牌”都必须牢牢抓在手上。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乔军认为,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改革试点的政策叠加优势下,威海前期已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青岛、大连等毗邻日韩城市的开放发展之路。

乔军表示,市商务局将借助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中日产业园等平台载体,以“四港联动”物流通道优势为依托,继续推进威海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及配套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日韩商品集散地和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动日韩资大项目落地,谋划举办好第二届韩国(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各类展会活动,全方位开展与日韩在贸易、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助力我市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作为我市对韩贸易合作的重要窗口,目前,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已引来重点外资项目12个,中外运国际智慧物流中心、中韩合资佳雅光学薄膜研发生产项目等一批项目已开始落地建设。

“未来三年,园区将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的日韩资项目15个以上,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个以上,力争实现韩资企业超过700家,形成主导产业鲜明、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拉动的产业生态圈。”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韩日商品集、储、运、散等问题,充分发挥韩日商品集散地对外辐射作用和“四港联动”机制优势,加快航运物流业转型发展,打造中韩双向商品集散地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转枢纽。(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 张萌 宫子媛/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