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88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建立紧密型中医医共体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建议)

建议序号: 188 提建议人: 农工党威海市委筹委会
部门名称: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1- 11
事由:

关于建立紧密型中医医共体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医药全程、全员、深度参与我国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唤醒了世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和重视,增强了国人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我市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结合公立中医院综合改革,建立了由威海中医院牵头的“集团—医院—社区”三级中医医疗网络,设立了市级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中医三级医疗网络作用不明显。我市中医医共体虽然建立起来,但各医院之间、中医科室之间的关系松散、联系不紧密,仍然是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制度设计的效能没有发挥出来。二是缺少中医领军人物。目前,我市各级中医院的国医堂硬件建设非常完善,创建了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和专科,但本地缺少知名中医, “坐堂医生”大多是请北京、上海的专家来坐诊。三是中医信息化、互联网化程度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威海名中医工程”

中医传承发展的核心在于拥有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人才。一是放开威海名中医评选范围。面向全市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无论是体制内的在编医生,还是体制外的诊所医生,一视同仁,遴选一批中医技术功底深厚、医德高尚、社会公认的中医专家。二是建立名中医“青蓝工程”人才储备库。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对纳入储备库的名中医、青年中医和基层中医,定期组织外出交流学习,通过3~5年时间,全面提高我市中医队伍业务水平,为我市中医事业建立强大的人才储备和医术储备,再经过5~10年的沉淀,厚积薄发,将我市中医事业打造成优势品牌。三是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对名中医进行广泛宣传,展示我市名中医的风采,提高名中医知名度,通过名中医带动中医院、中医科发展,提高百姓对中医的认知度,吸引病人到中医院就诊。

二、实施“中医结对帮扶工程”

一是开展名中医结对帮扶。我市每名名中医帮扶一个乡镇医院的中医科,每月坐诊不少于4天,从医术、医风等方面带动乡镇医院中医水平提升。二是让中医传承千百年的师徒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回归。一方面,对外建立师徒关系,为名中医储备库的中青年医生与省内外的名中医搭建起桥梁,建立师徒关系;另一方面,在威海范围内,每位被评选出的名中医都带出2至3名基层工作的徒弟。通过医院与医院之间、中医科与中医科之间、名中医与徒弟之间的结对,促进医共体内彼此之间深入交流、密切联系。

三、实施“中医‘互联网+’工程”

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探索建立威海版的中医智慧医疗。一是做好中医智慧医疗顶层设计。依托威海市中医院搭建威海中医云平台,涵盖应用电子病历、中医文献分析、中医辅助诊断决策、医学影像、智能医疗器械、生物组学疾病筛查和预测、健康管理等细分功能。二是搭建分支节点。在各区市级、镇级、社区诊所、村卫生室搭建网络支撑节点和服务末端,提高中医院及基层中医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差错,同时通过远程医疗、远程诊断等方式解决中医医疗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等问题。通过“互联网+中医”方式,使以威海市中医院为龙头的三级中医医共体联系更加紧密、作用更加充分。

答复内容: 请下载附件查看
建议序号: 188
提建议人: 农工党威海市委筹委会
部门名称: 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1- 11
事由:

关于建立紧密型中医医共体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医药全程、全员、深度参与我国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唤醒了世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和重视,增强了国人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我市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结合公立中医院综合改革,建立了由威海中医院牵头的“集团—医院—社区”三级中医医疗网络,设立了市级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中医三级医疗网络作用不明显。我市中医医共体虽然建立起来,但各医院之间、中医科室之间的关系松散、联系不紧密,仍然是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制度设计的效能没有发挥出来。二是缺少中医领军人物。目前,我市各级中医院的国医堂硬件建设非常完善,创建了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和专科,但本地缺少知名中医, “坐堂医生”大多是请北京、上海的专家来坐诊。三是中医信息化、互联网化程度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威海名中医工程”

中医传承发展的核心在于拥有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人才。一是放开威海名中医评选范围。面向全市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无论是体制内的在编医生,还是体制外的诊所医生,一视同仁,遴选一批中医技术功底深厚、医德高尚、社会公认的中医专家。二是建立名中医“青蓝工程”人才储备库。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对纳入储备库的名中医、青年中医和基层中医,定期组织外出交流学习,通过3~5年时间,全面提高我市中医队伍业务水平,为我市中医事业建立强大的人才储备和医术储备,再经过5~10年的沉淀,厚积薄发,将我市中医事业打造成优势品牌。三是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对名中医进行广泛宣传,展示我市名中医的风采,提高名中医知名度,通过名中医带动中医院、中医科发展,提高百姓对中医的认知度,吸引病人到中医院就诊。

二、实施“中医结对帮扶工程”

一是开展名中医结对帮扶。我市每名名中医帮扶一个乡镇医院的中医科,每月坐诊不少于4天,从医术、医风等方面带动乡镇医院中医水平提升。二是让中医传承千百年的师徒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回归。一方面,对外建立师徒关系,为名中医储备库的中青年医生与省内外的名中医搭建起桥梁,建立师徒关系;另一方面,在威海范围内,每位被评选出的名中医都带出2至3名基层工作的徒弟。通过医院与医院之间、中医科与中医科之间、名中医与徒弟之间的结对,促进医共体内彼此之间深入交流、密切联系。

三、实施“中医‘互联网+’工程”

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探索建立威海版的中医智慧医疗。一是做好中医智慧医疗顶层设计。依托威海市中医院搭建威海中医云平台,涵盖应用电子病历、中医文献分析、中医辅助诊断决策、医学影像、智能医疗器械、生物组学疾病筛查和预测、健康管理等细分功能。二是搭建分支节点。在各区市级、镇级、社区诊所、村卫生室搭建网络支撑节点和服务末端,提高中医院及基层中医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差错,同时通过远程医疗、远程诊断等方式解决中医医疗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等问题。通过“互联网+中医”方式,使以威海市中医院为龙头的三级中医医共体联系更加紧密、作用更加充分。

答复附件: 答复附件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