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民互动 > 意见征集

关于公开征求《威海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文章来源: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时间: 2021-10-18 09:30
点击次数:
公告内容
草案内容
草案解读
征集结果反馈

    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工信局起草了《威海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因需要尽快出台《发展规划》,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公众可在7日内提出意见。公众所提意见请通过信件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于2021年10月24日前反馈至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通讯地址:威海市环翠区新威路11号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科(邮编:264200)

    联系电话:0631-5205809

    电子邮箱:gxqyfzk@wh.shandong.cn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10月18日

    威海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民营经济是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科学编制和实施威海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对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山东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总结“十三五”时期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成绩,分析“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未来五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一、开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是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期,是破解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攻坚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创新创业全面起势,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协调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巩固。

    1. 总体规模快速扩张。至2020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8.65万户,注册资本5614.15亿元,比2015年增加19.75万户和3482.02亿元,年均增长15.38%和21.37%;其中民营企业10.72万户,注册资本5291.47亿元,比2015年增加5.78万户和3312.73亿元,年均增长16.76%和21.74%;个体工商户27.35万户,注册资本204.16亿元,比2015年增加13.73万户和134.08亿元,年均增长14.98%和23.84%。万人拥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363户,比2015年增加690户,年均增长14.59%。“十三五”期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得到了长足发展。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民营经济逐渐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拓展延伸,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动能、激发了新活力。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产业集群,4个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重点培育支持名单,形成了医药医疗器械等10条优势产业链,培育了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山东省瞪羚企业、2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34家省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四新”经济,推动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020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9%,居全省第5位。

    3. 骨干支撑作用明显。至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753户,实现营业收入2079.92亿元、利润总额194.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4.55%、77.64%和72.74%。2020年,全市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有4家,过30亿元的有8家,过亿元的有241家。威高集团、金猴集团、迪尚集团3家企业上榜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9家企业入选2021年山东民营企业百强名单,96家冲击新目标工业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的73.3%,一大批“链主”型企业和“撒手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主导力量。

    4. 科技创新实力增强。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36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0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8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8家。企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4.35件大幅增长到13.4件,跃居全省第4位。“十三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6项,省级科学技术奖38项。威高集团、成山集团、光威复材牵头建立了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市新增省级及以上创新类平台100家,市级及以上平台数实现翻番式增长,科技创新核心支撑和承载力大幅提高。

    5. 金融服务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设立全省首家民营银行蓝海银行,新增境内外上市民营企业5家、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民营企业316家,总数分别达到14家和  397家,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地方金融组织发展到85家,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民间融资、典当租赁、交易市场等业态稳妥有序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下降,2020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9.63亿元,同比增长21.45%,是2015年末的2.09倍。

    6. 创业创新活力充足。“十三五”期间,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3.42万人,累计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5000人。全市专业化孵化载体达到23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达到11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达到1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平台4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2家,设立“威海创客大街”“东方智慧谷创业街区”“文化路+火炬路”3处特色双创街区,打造了“威高杯”“光威杯”等专业化、高端化创新创业赛事,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的科技型企业育成体系。

    7.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县两级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镇三级无差别“一窗受理”改革,入选全省首批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省市一体化试点,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闭环审批办理等19个方面的做法成为全省典型案例,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跻身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20强,荣膺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等诸多挑战。

    1. 发展机遇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密集发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和规则,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给民营企业传递了比黄金更珍贵的信心,极大鼓舞了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热情,民营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

    ——“两新一重”投资提供新动能。未来一个时期,国家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扩大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多样化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投资,会带来基础设施、服务业等领域的巨大需求,从而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内需市场持续扩大。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六稳”“六保”的根本举措。在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民营经济把满足内需作为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空间巨大,将形成更多的增长点、增长极。另外,我国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改善型消费升级中,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信息消费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层次提升,为民营企业发展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机制创新和法治高地,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力推动了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我市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积极打造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第一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推进“四港联动”“中欧班列”“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等重大战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布局框架和拓展空间。

    2. 面临的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区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国际经贸形势复杂严峻,部分过分依赖单一市场的民营经济主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民营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后疫情时代带来新挑战。全球疫情结束之前,国内疫情仍需常态化防控,对民营经济的影响还在演化。一方面,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剧烈震荡,原材料价格、汇率大幅波动,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人流活跃度高的餐饮、旅游等行业受到不利影响,对未能开展共享经济、电商直播等新型消费服务模式的企业影响更加明显。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我市民营经济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偏低,协作配套、协同发展意愿不强;要素制约矛盾突出,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制约不断加剧,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化解;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产品研发、工艺流程改造、设备更新等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创新人才引进难、留用难;企业管理亟需升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固守传统家族式管理,企业家代际传承难以平稳过渡。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必须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创新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中展现民营经济新作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健康”,全面落实各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壮大市场主体、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着力开拓内需市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加强法治保障,推动民营经济做优做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公平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转型升级。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实现民营经济内涵式增长。

    ——坚持制造强市,推动产业现代化。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发展,构建全产业链整合、全生产要素驱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新产业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实现产业兴市、实业富民。

    ——坚持问题导向,搭建发展平台。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健全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同发力,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确保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细落小落地落实,持续提升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是:努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培植布局结构相对合理、管理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经济优势特色更加突出、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增强、社会贡献明显提高的民营经济群体,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总量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到到50万户,万人拥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700户;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到15万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500户;民营经济吸纳就业占比稳定在80%以上,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五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大企业集团,打造民营标杆企业群体。

    创新驱动目标。到202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2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5家;省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达到400家以上,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全省前列。

    企业培育目标。到2025年,力争新培育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0家、瞪羚企业5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突破,新增上市公司5家左右。

    服务支撑目标。到2025年,市级及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达到25个、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达到15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家左右;每年培训企业家200人左右。

    威海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主要目标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2025年

    1

    总量发展目标

    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万户)

    38.65

    50

    2

    万人拥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户)

    1363

    1700

    3

    民营企业(万户)

    10.72

    15

    4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户)

    753

    1500

    5

    创新驱动目标

    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家)

    1136

    1500

    6

    高新技术企业(家)

    738

    1000

    7

    “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家)

    100

    120

    8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家)

    3

    5

    9

    省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家)

    370

    400

    10

    企业培育目标

    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家)

    400

    400

    11

    新培育瞪羚企业(家)

    26

    50

    12

    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家)

    29

    10

    13

    新培育独角兽企业(家)

    0

    1

    14

    新增上市公司(家)

    4

    5

    15

    服务支撑目标

    市级及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个)

    15

    25

    16

    市级及以上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个)

    8

    15

    17

    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家)

    3

    5

    三、主要任务和行动措施

    (一)做强优势产业链群,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1.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六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抢抓数字经济“新风口”和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市场新机遇,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水平,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围绕现有产业集群扎实做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坚持“骨干膨胀和双招双引”并重,通过垂直整合、配套协作、平台赋能等措施,推动传统制造业从加工生产单一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延伸,促进民营企业向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加快构建上中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重点培育打造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船舶与海工装备、纺织服装、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轮胎、钓具、电机、专业汽车、海洋食品十大优势产业链。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3个,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链8个。

    2. 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加快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加速融合,培育发展非接触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等服务业。以“互联网+”“海洋+”不断拓展服务经济新形态,优化提升旅游休闲、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和信息服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6大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突破发展。到2025年,集中力量培育康养旅游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现代物流、商贸流通2个5百亿级产业集群,将威海打造成立足山东、着眼国际化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新高地,打响“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品牌。

    3.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依托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围绕医疗健康、纺织服装、办公自动化设备、钓具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面向全行业产业链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医药、轮胎、食品、化工等流程制造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重点推进企业生产线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在机械、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离散制造领域,重点推进企业数字化设计、流程优化、精益生产等环节智能化提升,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设“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推进新型数字产业发展,引进培育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品、技术,加快5G、软件和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在农产品加工、海洋经济、建筑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搭建一批互联网应用平台,促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和运营水平普遍提升,推动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在线教育等发展,培育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到2025年,建设3个以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重点领域机器换人项目实现生产效率提高50%,打造10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二)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激发市场主体潜力活力

    1. 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进一步健全完善创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产业、创新、人才、资源、政策等要素高度集聚的创业创新综合体,大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氛围,努力打造“最优创业创新聚集地”和“最暖创业城市”品牌。加快建设一批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补贴发放、易货贸易、跨区域合作等专业化创业服务。统筹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孵化基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小微企业创业园、标准厂房、加速器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形成市场主导、风投参与、企业孵化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孵化服务网络化、孵化模式多元化、服务资源国际化、服务能力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2. 加大创业创新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和外出青年返乡创业,从政府投资的孵化基地中拿出一定比例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提供。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设备融资租赁和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推动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托育、养老、家政、旅游、电商等创业培训,拓展就业空间。发展众包、众扶、众筹、众创新模式,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计划,完善政府、行业协会、技术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四位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券政策,构建普惠券和重点券相结合的支持体系。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向社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鼓励依托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创业大学等社会组织举办或承办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活动周等各类创业创新活动,有效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业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引进培育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实施“数字专员进企业”行动,大力推动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助力中小企业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缩短转型周期、提高转型成功率,到2025年,中小企业上云用户数达到5000家。

    3. 培育创业创新主体。坚持保护市场主体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加快培育更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夯实全市经济发展基础。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服务指导,支持各类创业主体开展创业活动。进一步释放特色商业街等消费市场活力,发展夜间经济、小店经济,稳定就业,培养全民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落实鼓励创业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支持个体工商户创办小微企业,激发各类人才创办民营企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全民创新创业活动,利用“互联网+”,引导基层创业者开展电商创业。推动新兴产业“金种子”繁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登高”工程高效实施,加快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步伐。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成长帮扶机制,围绕小升规、专精特新、瞪羚、小巨人等高成长性企业,针对人才培养引进、科技研发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需求,设立问题台账分级负责帮扶,组织共性问题专项对接,进一步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三)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1. 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突出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国际海洋科技城两大科技创新核心引擎作用,统筹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龙头平台,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强大支撑和供给能力。持续拓展“1+4+N”创新平台体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做实做强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山东分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威高集团(先进医用材料)、光威复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引进更多高端科技人才、研发项目以及创新机构、创投机构、服务机构入驻,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高端装备、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综合应用,打造引领前沿技术的策源地、区域创新发展的驱动器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等高校资源优势,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立起覆盖整条创新链的研发网络,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的转化过程,提升创新效率。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对接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各类主体融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未来产业的“引爆点”。

    2.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同“揭榜挂帅”,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民营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积极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形成一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十四五”期间,争取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50项以上,获得技术成果200项以上。支持民营企业创建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争创国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领军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鼓励领军企业开放共享创新资源,探索融通创新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发布“机会清单”、中小微企业“接单”合作模式,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垂直创新孵化体系。深入梳理民营企业技术需求,开展高校院所、创新平台与企业之间的“双走进活动”,推动民营企业与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精准对接,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达到4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30家以上。

    3. 开展高水平技术改造行动。实施智能制造、制造业创新、工业强基、绿色制造、质量品牌提升五大工程,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以重大工业技改项目为重点,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实施“四新技改”,提升技术改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在医药、轮胎、食品、化工等流程制造领域,重点推进企业生产线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在机械、船舶、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离散制造领域,重点推进企业数字化设计、流程优化、精益生产等环节智能化提升。加快研发推广一批国内领先或能替代进口的首台(套)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提升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水平。实施“四新”经济培育行动,聚焦以“四新”促“四化”,推动“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跨越,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贯通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打造新型企业工业互联网生产组织体系和商业模式。

    4.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优做强。深入实施冲击新目标行动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两个“双百工程”,在财税、土地、人才、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做强主业、做实基础、做大规模,带动中小企业对标跨越发展。实施“一条龙”培育计划,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具有“撒手锏”产品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和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支持领军企业进入山东民营企业1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扶持民营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资本运作和挂牌上市等方式扩大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依法出资兼并和重组国有企业,培育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打造民营企业发展标杆。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5. 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引导中小企业专注实业、深耕主业,突破技术、突出特色,支持中小企业走以创新为灵魂的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批细分领域“单打冠军”、产业链“配套专家”和自主创新“优等生”。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筛选一批产业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的优质企业纳入培育库,持续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和园区成长服务,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循序渐进发展思路,对专精特新、瞪羚、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开展梯次分类培育,每年新培育认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80家左右,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热带雨林企业生态。实施小微企业升规纳统培育计划,每年新培育“小升规”企业100家以上,持续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高质量纳统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促进民营企业开放合作

    1. 引导民营企业融入国内大循环。支持出口导向型企业调整产业布局和全球资源配置,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提高抵御贸易风险能力。发挥我市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做好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商标品牌,大力发展游艇、房车、医疗康养、海洋牧场、竞技体育、会展等新业态、新经济,进一步释放具有威海特色的“新消费”潜力。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整合配套行动,引导企业减少单一技术和市场依赖,提升产业链本地配套和国产替代水平。鼓励企业创新消费载体与商业模式,顺应跨界融合和消费升级趋势,将线下销售与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共享经济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国内市场有效供给。

    2. 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鼓励大型民营企业率先“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抱团出海”,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城市开展经贸物流、共建园区等合作,赴境外投资办厂、收购兼并实体经济、设立研发设计机构、建立营销渠道,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经营。鼓励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动知名民企“引进来”,支持中国500强民营企业到我市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物流中心等。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商会、协会积极对接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重点民营企业,引进人才、资金、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威商回归”行动,邀请在外威商回乡考察投资,通过威商大会、儒商大会等平台,推介威海重点产业项目,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投资兴业,拓展招商引资新领域。

    3. 搭建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推进中欧(威海,临港区)、“一带一路”(威海,高新区)中小企业合作区创建,聚焦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积极开展与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小企业的合作交流。发挥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定期举办中日、中韩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和中日、中韩创新大赛。借助“四港联动”中韩物流大通道、东北亚物流中心和“中欧班列”,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民营企业承接日韩高端产业转移。抓住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胶东经济圈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重点产业链融入胶东经济圈。

    (五)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减轻民营企业发展负担

    1. 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及时更新、动态发布收费目录清单,确保涉企收费只减不增、能减尽减。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水、资金等要素全市统筹和精准对接,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环境和稳定预期。加强用地保障,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和“标准地”供地改革,促进土地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优化能源供给,对单位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能指标。全面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保障民营企业权益。

    2. 强化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深入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开发推广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产品,用好用活“信财银保”“银税互动”“政采贷”“信易贷”“一贷通”等融资服务平台功能,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提供更快速、更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实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白名单”制度,扩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应用,提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支持担保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力度,降低担保费率。健全中小企业应急转贷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受益面,每年应急转贷服务企业300家次左右,转贷资金规模20亿元以上。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通过放宽投资比例、加大让利力度、实施财政奖励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步伐,落实省优质中小企业上市“泰山登顶”行动,以专精特新、瞪羚、小巨人、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高成长企业为上市培育“金种子”,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和境内上交所、深交所上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到北交所上市、到新三板和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券,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3. 夯实民营企业人才支撑。实施“英才计划”升级版、“万名大学生聚集计划”,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围绕民营经济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实施海外人才聚集计划,创新“智汇威海”海外引才模式,优化海外引才工作站功能,强化高层次、专业化、团队化智力引进,加强国际智力资源交流合作,提升招才引智市场化、常态化水平。组织实施校地合作人才资助计划,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引进长效机制。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提升“金蓝领”培训项目,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培育建设一批新旧动能转换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开展企业现代学徒试点,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开展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积极开展金融、财务、资本市场等业务培训,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六)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1.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家族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转变,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治理机制创新,引导民营企业调整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要引入有效竞争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加强企业管理流程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在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财务等各经营环节,建立起合理规范的流程。通过推荐申报山东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典型引路、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一大批民营企业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 引导企业守法合规经营。引导民营企业自觉规范经营行为,树立法治意识和守法观念,筑牢守法合规经营底线,坚持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鼓励民营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职工权益保护等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引导民营企业按照遵法守法、合规经营原则“走出去”,塑造良好形象。

    3. 深入实施信用“进企业”工程。加快推进省级企业信用管理试点工作,试点企业逐步扩大到500家,推动企业将信用管理元素深度融入内部管理各环节和供产销全链条,发展信用经济,开展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以信用提升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逐级提升、全面推开”的原则,及时总结企业信用管理试点经验做法,探索并推广企业信用管理市级标准,全面拓展企业信用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企业管理制度,在全市企业中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信用“进企业”工作向更广范围、更高水平发展。

    (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1.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办理范围,加大政务服务线上“一键办好”工作力度,依托“网上办、掌上办、寄递办、预约办”等有效手段,帮助企业节约办事时间和成本,提升便利化水平。加强系统平台之间相关证明信息和数据共享应用,加快市县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整合进度,破除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障碍,打破信息孤岛,完善共建共用的数据共享机制,形成扁平化、网络化的政务服务格局,进一步增强政务服务的整体性、协同性,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2. 优化市场和法制环境。贯彻落实《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鼓励民营企业依法平等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支持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在政策扶持、政府补贴、土地使用、职称晋升、人才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规范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案件处置法律程序,依法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其他涉案财产与合法财产,严格区分企业法人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严格区分涉案人员个人财产与家庭成员财产。

    3. 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设立“威海企业家日”,建立政企长效常态对话机制,开展全市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参评山东省杰出企业家、行业领军企业家、优秀企业家,进一步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健康成长。加强企业家教育培训,深化提升企业家“青蓝接力”行动,多层次多领域激发企业家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未来理念、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新时代“威商”。强化民营企业家思想政治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专注主责主业,带领企业不断走向发展新台阶。

    4.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机关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活动,按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原则,推动服务企业在亲商上更有温度、在精准上更有力度、在创新上更有深度、在效率上更有速度。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与企业家、行业协会、异地商会恳谈会制度,完善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政府顾问制度,落实企业家和行业协会、商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切实做到问政于企、问计于企、问需于企、问效于企。发挥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机制,按照营商环境诉求受理和分级办理“一张网”的要求,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推进企业诉求“接诉即办”。进一步完善企业困难问题清单、技术需求清单、资金需求清单、配套需求清单“四张清单”调度办理机制,开展清单式管理、跟踪式推进、销号式验收,及时回应和解决民营企业合理诉求,推进政企、校企、银企、企企高效对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活力和创新动力。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党对支持民营经济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家拥护党的领导,支持企业党建工作。指导企业设立党组织,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围绕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推进信用管理、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提升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质量。

    (二)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研究确定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总体目标、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推动、督促各部门组织落实有关重大决策。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深化细化落实措施,使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金融、财税等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紧密结合,确保本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抓好政策落实。广泛开展涉企政策宣传解读,完善我市“涉企政策一点通”和惠企资金“一站式”服务平台功能,探索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等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政策渗透力,推动各级各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高效落地。聚焦民营经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一步研究制定独具威海特色的扶持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借力政策做大做强。加大涉企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探索部分涉企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新模式,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加强政府守信践诺约束,确因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改变政策承诺、合同约定的,依法依规对民营企业予以补偿。

    (四)强化协会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行业规划制定、关键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支持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组织供需对接、协同创新、政策解读、咨询服务等活动,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对内促进企业推墙合界,错位竞争;对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同业向心力,带动产业抱团发展,主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五)做好统计监测。完善民营经济统计调查体系,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指标和关键环节,开展民营经济统计调查和监测分析,科学掌握民营经济运行动态,定期调研分析民营经济运行特点,为指导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六)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等传统渠道和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形式,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宣传推广民营经济政策信息、民营企业发展典型和民营企业家优秀精神,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扫清障碍,为企业家成长宣传造势、加油鼓劲,同时加强对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行为的舆论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帮扶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一、起草背景和过程

    民营经济是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科学编制和实施威海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对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委、市政府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安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山东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工信局成立“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领导小组,赴各区市工信局、6家市级工业行业协会和3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座谈,赴广东省汕头市和揭阳市等民营经济发展高地学习借鉴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威海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并充分征求了各区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企业家代表意见,对《规划》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

    二、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开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主要包括全市民营经济“十三五”时期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制定到2025年全市民营经济的总量发展、创新驱动、企业培育和服务支撑四大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行动措施。主要包括做强优势产业链群,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激发市场主体潜力活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融入双循环新格局,促进民营企业开放合作;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减轻民营企业发展负担;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七个方面的内容。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党建引领、组织领导、政策落实、协会作用、统计监测、舆论氛围六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于2021年10月18日起,通过威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公布了《威海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截止10月24日,未收到社会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感谢社会各界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