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双招双引

威海:英才“近悦远来” 激活“一池春水”

文章来源:威海新闻网
时间: 2020-10-13 09:29
点击次数:

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和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是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赢得新优势、把握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市推出一系列重大创新、人才政策,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人才生态。市委、市政府举行12项重点攻坚突破任务推进情况评议会,则为我市下一步发展指明了道路:要在创新创业和人才兴威上持续用力,完善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创造条件引才、留才、育才,切实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开启新征程,攻坚正当时。眼下,我市创新创业和人才兴威牵头及配合部门正整合创新资源,抓紧对接企业,以创新平台之“巢”引人才之“凤”,以产学研合作催生新动能新优势,让高质量发展活力迸发。

强载体 完善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国庆、中秋节后,威海合鸿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马庆超神色明显比之前轻松不少,“市科技局帮我们确定了平台申报资质,可算了了桩心事!”

创新平台是企业研发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市建立“1+4+N”创新平台体系,整合全市创新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助力。评议会上,不少代表提出,希望我市进一步完善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企业发展的梗阻在哪里,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评议会后,市科技局迅速成立工作专班,进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缩短企业与创新平台间的“牵手”距离。

“确实发现了不少满足申报资质、但不确定自己能否申报的企业”,市科技局规划与资源配置科科长隋向辉介绍,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加大对接力度,帮这些企业进行申报,并做好辅导工作。

既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找到“靠山”,更要让每一个“靠山”都靠得住。对全市现有的930多家创新平台,我市不断调整平台建设标准、修订相关办法,严格审核论证程序。日前,市科技局主动排查,撤销9家孵化机构、3家院士站和10个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确保每个创新平台都有“真功夫”。

9月25日,光威复材、联桥新材料等7个单位集中与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以一个管理有序、功能强大的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壮大我市科技创新力量。

“我们将全力以赴,让创新平台发挥最大效果!”市科技局副局长赵静表示,未来会进一步落实普惠性政策,常态化组织好平台建设培训会,帮助企业懂平台、用平台,让“1+4+N”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

优环境 培育“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院士团又来威海了!评议会后,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部门高水平组织“感受精致城市——高端人才走进威海”活动。威海迎来了众多高端人才的关注,也向人才传递出携手共赢的强烈信号。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如何创造条件更好地引才、留才、育才,成为评议会上代表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宽引才渠道,大学生签约就业人数同比增长20%、外国专家数量持续保持全省前三,逐渐形成了“近悦远来”的人才新生态。

“感受精致城市——高端人才走进威海”活动首日,70多名两院院士、人社部创业导师等高端人才进企业、访园区。威海朝气蓬勃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优渥的人才政策,吸引10余位高端人才现场果断签约,为我市发展再添“顶级智囊”。

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力看来,人才生态还可以更加优化,“引才难,特别是引进青年人才难,是目前我市人才工作最大的堵点、痛点和难点。”

千难万难,狠抓落实就不难。眼下,临港区青年中心项目已基本完工,但项目负责人于谦依然雷打不动天天往这跑,“虽然已经有人才‘拎包入住’了,但这只是最低标准,我们要让人才真正住出家的感觉!”

怎么营造“家的感觉”?走出青年公寓能看到,临港区已经在周围规划建设了城市书房、电影院、健身房等多种配套设施,为青年人才在威工作生活扫除后顾之忧。

站在攻坚突破的新起点上,徐力表示,将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软硬件建设上加大力度,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解决好人才“引不来”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激励等方式,示范引导企业发挥好主体作用,为各类人才搭建好事业发展平台,解决好人才“留不下”的问题。

“拴心留人”,还要为人才提供上升和发展的平台。眼下,我市正依托驻威高校的优势资源,积极筹备国情市情研修、人才大讲堂、周末沙龙等主题活动,为人才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求实效 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稳则经济稳,企业兴则经济兴。创新创业和人才兴威工作满足好企业需求,才能服务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评议代表朱长湖“如何更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提问,近日,环翠区委组织部以实际行动交出答卷——以“全过程、保姆式”服务,护航企业开展人才项目申报。

“有了人才项目的资金支持,无人机项目才能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政府部门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天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志权说,“威海为人才提供的,是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创业的宝贵环境。”

缺资金就争取资金,缺场地就提供场地,缺手续就全程帮办。围绕产才融合,我市正抓紧实施“一区一园一策”工程,加快建设4个产才融合发展园区,在人才工程申报、项目落地等全流程提供“保姆式”服务,让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

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也要努力为企业和技术牵线搭桥,狠抓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见效。节后,市科技局和市产研院研究开起了“碰头会”。在他们手中,一份《威海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工作指引》逐渐成型。

“我们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围绕七大产业集群,培育30家左右的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赵静介绍,根据产业和企业需求,共同体将征集储备的重大科技成果,分配到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进行转化,建设期内落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6项以上。

要让骨干企业更好撑起经济发展的“脊梁”,也要让中小微企业能够筑牢着实体经济的根基。为给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学研合作机遇,我市着力打造全年不断线、不落幕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10月15日,我市将举办第十七届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约百位膜技术相关国内外专家、企业代表的“碰撞”,无疑将擦出产学研合作的新火花,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李木易/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