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法规文件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索引号: 1137100000435966XK/2019-01009 发布单位: 海洋发展局
内容分类: 文字解读 成文日期: 2019-03-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性/截止日期: 文号:

威海海洋强市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 00:00
点击次数:

  

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十八大报告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要以沿海强省强市为基础,作为全国全省海洋大市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威海海洋强市建设现状如何、问题何在、如何调整,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为决策提供参考。

  一、海洋强市建设的威海现状

威海市海洋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市之一。在海洋空间资源上,全市有986公里海岸带区域,管辖海域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15米以下浅海1882平方公里,其余均为200米以下大陆架;间有港湾30多处、岬角20多处,优质海滩众多;全市有大小海岛168个,有居民海岛6个。在海洋生物资源上,已探明全市海域生物资源丰富:平均生物量为353/平方米,平均生物密度586/平方米;有海洋生物779种,其中海洋动物647种、植物132种。在海水资源上,最丰富的是盐类化学资源。在海洋新能源上,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和盐能以及海上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在海洋旅游资源上,海、岛、滩、湾、泉、山等自然资源十分典型。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初步形成了由陆到海、由近海到远洋、由境内到海外的多层次开发与保护的蓝色格局,基本建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海洋大市。

(一)海洋经济发展迅猛。2013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1820亿元,实现增加值8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2.6%,近五年年均增速达到14.4%,万元GDP标准煤消耗为0.79t/万元。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841亿元,年均增长8.7%;造船完工量达到102万载重吨,增长3倍;港口吞吐量达到7001万吨,年均增长14.7%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17亿元,同比增长12.4%;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1.9%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37:45,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成为威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成效日益明显。目前,与我市建立产学研结合战略联盟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达到9家,与渔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大学、科研院所达到50多家,建设院士工作站3处、博士后工作站1处,先后成立了现代海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参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滩涂贝类养殖科技示范基地、浅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围绕水产遗传育种、健康养殖、海洋牧场、海洋生物产品开发等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环节,转化了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同时积极培育渔业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探索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的新模式,构建渔业科技进企入户的便捷通道,形成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运作有效的多元化基层渔技推广体系,初步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推广机制,普及了池塘造礁养参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渔民。

(三)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多年发现和勘探,基本摸清了管辖海洋国土的基本情况。根据海洋资源分类的最新研究成果,按照海洋资源的性质、特点和样态,除海底矿产资源勘探没有突破之外,我市在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水资源、海洋新能源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这五类海洋资源的开发上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依据海洋资源发现、勘探成果,大力优化海洋资源开发空间布局。完成了《山东省海洋功能区规划(威海)》的修编,出台了《威海蓝色经济区规划》和《市区海域使用规划》等,全市千公里岸线的各类资源开发都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形成了现代渔业经济区、港口服务功能区、临海加工制造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滨海生态保护区五大空间布局。按照海洋资源开发的商业机会多、交易成本低、市场秩序好的总要求,坚持调控以政府为主、变现以市场为主的总方向,引导市场主体进入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海岸带管理与保护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围填海管理的意见》、《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海域使用权管理办法》、《海域使用权抵押授信管理规定》、《人工鱼礁管理规定》、《沙滩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海岸带综合管理制度框架,对海域、岸线、沙滩等海岸带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进行了规范。同时努力协调建设用海、渔业用海及娱乐用海之间的关系,对市区近岸海域实行分区管理,在全市重点用海区域设立了18个视频监控站位,对重点岸线和热点用海区域实施在线监控,依法查处各类海洋违法案件,维护了海洋资源开发秩序。目前,我市五大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基本实现了首次入市有竞争、使用主体有权证、用海行为有监控的格局。  

(四)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海洋生态修复整治项目库,先后实施或正在实施市区九龙湾、荣成烟墩角、乳山潮汐湖、威海湾等15个省级以上海洋生态整治修复项目,修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改善海岸景观。建立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7处,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及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15处,各类保护区总面积达4万公顷,占海域总面积3.1%,有力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全市布设300多个监测站位,对水质、沉积物、排污口、海洋保护区、海洋工程等进行常规监测。通过严控污染源和实施废水减排项目工程,实现近海海域水质达标率100%,自然岸线保有率66.8%,远高于全国约40%的平均水平。20133月,被国家海洋局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五)海洋人文气息日趋浓厚。全民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和海洋文化意识显著提高。通过世界海洋日、防灾减灾日、渔民节、海洋博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构建了以海洋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海岛文化等为主体,以海洋度假、海洋垂钓、海洋食品、休闲渔业、海洋宣传教育等为载体的海洋文化体系,海洋文化的内涵持续得以传承、提升并日益焕发出诱人的魅力。渔民号子、海草房等被纳入国家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甲午海战纪念地被国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推进海洋环境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组成了近千人的海洋环保志愿者队伍,形成了全民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目前,威海正加快推进威海海洋博物馆建设,开展海洋文化系列宣传,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海洋、爱护海洋的浓厚氛围。

二、威海海洋强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市海洋立市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标志着海洋大市已经基本建成,但距离海洋强市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经济发展有差距。主要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多年来,威海市海洋产业发展都是海洋渔业一枝独大,2008年到2013年海洋渔业产值占全市海洋产值、增加值稳定在50%40%以上。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势头尚可,而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总体产值占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2%,发展相当薄弱。

(二)海洋科技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满足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渔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一些影响渔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海洋渔业是威海市的支柱产业,但是其发展潜力不足,大而不强,依旧是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发展,转型升级缓慢;二是传统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包括海洋船舶工业、交通运输业、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等等。虽然产值逐年递增,但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产业集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薄弱;三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电力业等,产业增加值很低,吸纳就业的能力薄弱,社会效益不佳,与海洋渔业等产业相比,几乎不存在竞争力。

(三)海洋资源开发管理能力的提高有空间。海洋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决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空间布局规划的权威性不足,作为下位规范的规划详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等都没有实现与空间布局规划的有效衔接。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所追求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等调控目标之间存在衔接不畅、顾此失彼的问题,同时,这些调控目标与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政策工具之间也存在统筹不科学、运用不连贯问题,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工具之间的矛盾和抵消情况,市场调控能力薄弱,市场化程度过高。

(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漏洞。一是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依然存在的问题。威海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能较好的满足海域使用要求,但面源污染的加重使沿海排污(河)口均存在超标排放现象,需加强监督管理的C级排污(河)口占监测排污(河)口的57%,近岸海域出现氮、磷营养盐比例失衡现象等等,近海海洋环境面临赤潮、绿藻等旺发的危险。二是伴随着威海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涉海行业对海域、海岛、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致使局部海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损害,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主要表现在:自然岸线减少、部分岸线受到损害、沙滩遭到侵蚀、部分海岛受损、局部海域生态质量下降等,海洋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渔业与城市建设、旅游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关注和解决的。

(五)海洋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保护资金不足,以开发换保护刚刚起步,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冷热不均,对于海洋民俗文化、海洋生态文化的开发相对较少,与海洋民俗文化相关的娱乐演艺业、与海洋文化相联系的广播、音像影视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品业等行业只是刚刚起步,基本处在初级阶段,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比较小,换取的生态补偿资金少;全社会的海洋意识还很薄弱,海洋国土观念、海洋资源资产观念尚未形成,对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内涵认识不足,存在随意占用海洋资源,破坏海洋环境的现象,海洋保护管理缺乏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三、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思路与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威海海洋强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着力从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五个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两大政策资源,坚持海陆统筹、以海带陆,不断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重点突破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科技进步三大指标系统,建成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管理、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五位一体的海洋强市。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夯实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1提高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能力。海洋生物资源上,瞄准藻类、棘皮类、甲壳类、低值鱼类及深海物种,进行生物养殖和生物加工,进一步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空间资源上,重点开发负35米等深线以外的深海资源和海底资源,推广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打造“海上粮仓”。海水资源上,重点突破海洋化工产业和海水淡化技术。海洋新能源资源上,持续探索潮汐、波浪、海流、温差等资源转化技术,推进产业转化。海洋旅游资源上,重点开发海洋观光、度假、海上运动等海洋旅游业态,进一步提升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品牌。

2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空间布局的执行能力。严格按照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清理修订各区市、开发区及各部门与该规划不相符的子规划和政策,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区域界限明显、上下衔接顺畅、左右协调匹配、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的主体空间布局和执行格局。对于与主体功能区不相符合的存量项目,能够立即收回的重新安排,到期的坚决收回。

3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市场调控能力。组合运用地方税费、价格、补贴、生态、劳动、监管等要素政策杠杆,提高海域使用权集中度、三次产业生产主体集中度和产品初次入市集中度,走用政策促集中、以集中建强企、靠强企搞研发的海洋资源深度开发之路,以此来提高我市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1做优海洋第一产业。完善北部都市渔业先导区、东部现代海洋渔业核心区、南部生态渔业拓展区的现代海洋渔业区域布局,培育面向全球的远洋渔业产业、健康高效的养殖增殖产业、优质高端的加工增殖产业、配套完善的海洋渔业装备制造产业、充满活力的休闲渔业产业,培植10个综合类渔业园区和40个休闲渔业、海洋生物精深加工、渔港经济、规模化池塘、海洋牧场、工厂化养殖等特色渔业园区,培植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集团10个,打造6-8个国家级渔业品牌和30个左右的省级渔业品牌,大力培植海产品、渔具、渔船渔机、海域海岛交易市场,建设全国海洋渔业产品采购中心、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保持在240万吨左右,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12亿美元,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

2做强海洋第二产业。一方面,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与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相衔接,依托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充分发挥船舶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坚持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搞好技术开发和产业协作配套,着力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品链,扩大规模效益。重点建设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企业,着力开发集装箱、散货船、油轮三大主力产品和海洋工程船、远洋渔业船舶等优势产品。另一方面,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海洋生物产业。加强对海洋生物产业的规划和协调,鼓励引导海洋精深加工企业向海洋药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拓展,争取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努力发展和引进一批具有产业引导力的规模企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二是海洋仪器装备制造产业。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规划“十二五”期间建设国家级浅海、深海公共试验平台,我们要全力争取国家海上试验场落户,并以此为依托,吸引国内外海洋仪器装备高端创新研发团队集聚,引导我市机械电子、精密制造企业嫁接转化成果,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三是海洋新能源产业。我市所辖海域波浪、海流、潮汐能、海上风能等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罕见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集中区。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条件,积极争取在我市设立山东省海洋新能源研究院,在适宜海域和海岛实施更多的示范电站项目,培育一定数量的海洋能相关企业,切实推进海洋能产业化进程,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海洋能研发、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作管理的产业链。

3做活海洋第三产业。一是积极开发滨海旅游业。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福文化为主题,以休闲度假目的地为建设目标,打造千公里幸福海岸。重点建设“环翠——蓝色温泉城”、 “成山头——福如东海园”、“桑沟湾——黄海绿岛湖”、“石岛——华彩渔都”、“乳山——东方圣母岛”、“小观金滩——浪漫滨海度假区”等六大板块。二是突出发展港口海运业。按照以威海港为中心,石岛港、龙眼港为两翼,张家埠港、乳山口港为地方补充港的发展思路,加快整合全市的港口资源,重点建设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三大主力港,突出发展集装箱、煤炭、石油三大货种。在港口建设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多元化融资,吸引有货源、有资金的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参与港口建设,形成内资与外资并举、国有与民营并存的竞争局面,促进港口快速发展。

(三)发掘和传承优秀海洋文化,提升海洋强市建设软实力。坚持传承海洋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深入挖掘海洋历史文化的精髓,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传承和分类保护,结合滨海旅游,彰显威海海洋文化特色,发挥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增强“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厚重感,使城市充满活力、富有朝气,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找准特色增长点,挖掘区域特色文化。突出海洋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海洋旅游产业、海洋题材的文艺、影视产业。围绕以昆嵛山、圣经山、成山头等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代表的海权文化,以滨海渔村、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及近年来着力打造并已初见成效的人居文化等为重点,凸显文化产品的特色和个性,形成一批独特的、具有强震撼力、持久吸引力和区域垄断力的精品名品,为海洋文化产业深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打造海洋文化产业链,做好文化产品的促销。充分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传播海洋知识,营造海洋文化氛围,提高群众对海洋文化的浓厚兴趣。合理设置各种海洋文化节庆,扩大海洋文化的知名度,积极开展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海洋文化体育活动,加强海洋文化建设的国际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海洋文明成果,增强胶东半岛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挖掘历史人物、民间故事、老字号、古街等,形成系统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宣传和包装,使其逐渐成为山东海洋旅游文化符号,沉淀为地方的特色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做好海洋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开展海洋考古、渔歌渔号、散文、曲艺、民俗等文化形式的整理和创新,编辑出版海洋刊物,推广海洋科普文化,把海洋文化的创新贯穿到机制、管理、思路、形式、手段等各个环节中去。

以威海市海洋博物馆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海洋文化资源。按照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综合性、公益性海洋博物馆的定位,将其建成承载威海市海洋历史、传承海洋文化、展示海洋文明、体现海洋实力的窗口,成为弘扬海洋价值观的基地和传播海洋文化的标志性设施。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兴海步伐。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以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为主的水产种业发展平台,以海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海洋碳汇产业基地为主的海洋碳汇产业发展平台,以长青海洋科技为依托的国家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平台,以迪沙药业集团为依托的海洋药物与功能性食品创新研发平台,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为依托的海洋与渔业技术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吸引涉海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中试基地,扶持本市院校和骨干企业围绕健康养殖、渔业装备、海洋生物等领域建设研究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取与全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把威海设为其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科技资源。

注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开展科技研发,给予科技研发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打造人才队伍。支持在威高校加快发展涉海专业,重点培育和扶持相关优势学科,争取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海洋学科带头人和海洋创新领军人才。利用好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驻威高校的优势,同时强化与中国海洋大学的合作,主动承接青岛海洋科技辐射。强化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到威海就业创业。同时,通过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人才赴海外深造,提升人才技能。

(五)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海洋管理规范化水平。要进一步强化海洋规划修编,建立完善的海洋综合管理开发规范体系,作为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依据和前提。依据国家海洋功能区划和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抓紧修编、编制《威海市海洋功能区划》、《威海市海域使用规划》、《威海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威海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等系列海洋规范性文件,健全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规划体系,为海洋开发保护做出整体性、长远性、战略性布局安排,加快海洋开发由以渔业为主向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转变,由近海向近海深海远洋并举转变,由粗放式开发向集约式开发转变。

提高海域使用规范化水平。积极推行集中集约用海,加快前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双岛湾科技城等重点开发区域用海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服务全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全面开展海域本底调查,落实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等办法,推行市场化配置,提高海域利用效率。落实《沙滩保护管理办法》,建立沙滩保洁队伍,实行精细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整治规范近海养殖,使其与城建、旅游、航运、环保等协调发展。落实市民游客亲海的相关制度,维护好滨海旅游休闲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市民及游客正常亲海活动。

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重点是增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与辅助支撑能力、海洋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能力、海洋灾害业务研究能力和海洋灾害公共服务能力,制定和完善风暴潮、赤潮、绿潮、溢油、海冰等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尽最大努力减少海洋灾害损失,创建全国海洋防灾减灾示范区。

切实加强海洋监察执法。围绕“制止非法填海、制止盗挖海砂、制止非法养殖、制止非法倾废、制止涉海乱搭乱建;规范人工鱼礁建设”(简称五制止一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加细执法巡查,确保海洋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快处置、整治到位、恢复到位。

(六)依托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构建良好生态体系。坚持最严格的保护管理。积极实施最严格的海洋保护管理制度,宁可少开发、不开发,宁可慢发展、缓增长,也不能破坏海洋资源、损害海洋生态环境。一是项目限批。严把海岸带项目审批关。严守“产业红线”,对涉海项目实行更加严格的环评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新上项目。腾出优质海岸资源,发展临港物流、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海岸带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二是污染限排。将工作重点放在陆源污染防治上,实施陆源污染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双控”制度,实现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同时,强化创新驱动,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产业体系。三是海域限填。严格控制滩涂围垦和围填海,对围填海项目用海进行严格审查。优化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坚持保护自然岸线、控制人工岸线、限制顺岸平推式填海,鼓励建设离岸人工岛群,保证水循环。

坚持最积极的涵养修复。始终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对海岸带资源实行全区域、全方位、全过程保护、修复和提高,增强海岸带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一是“拆一块”,就是对与规划不相符的近海养殖、低端制造、违法建设项目等,逐步予以搬迁、拆除,恢复海岸带原貌。二是“修一块”,积极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有效增强海岸带生态承载能力。三是“保一块”,就是对生态脆弱区、禁止利用区实行最严格保护措施。四是“增一块”,就是通过工程、生物等技术手段,增加海洋生物资源量,有效保护和遏制近海资源退化的趋势。

(七)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建设海洋强市的强大合力。

组织保障。一是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海洋强市建设协调管理机构。市里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海洋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或者海洋强市工作委员会,负责海洋强市建设重大决策、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等;下设海洋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履行综合协调指导监督职能,牵头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做好政策体系建设、管理机制创新、指导协调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工作;明确成员单位的分工和责任,定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各市区、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本地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人民群众、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对海洋强市建设工作的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各涉海职能部门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大局,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合力。

制度保障。加强对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严格的落实机制,推进工作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整体建设工作的监督。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纳入全市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建设成果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制定科学高效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形成建设海洋强市的整体合力。

资金保障。海洋强市建设要结合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增强政府投资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抓住机遇,引导银行、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财政税收和投资融资资金支持,包括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重大产业布局、项目审核等;强化金融支持,通过完善信贷担保体系、信贷产品创新,支持涉海重点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支持海洋强市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海域使用金及涉海涉渔规费收入主要用于海洋,科技经费要逐年加大对科教兴海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注重投资实效,严格考核监督,以保障海洋强市的顺利建设。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拓宽引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于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海洋新兴产业,其投资项目开始形成税收后,按其实际投资金额的1%予以奖励;对主要投资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减免投资收益税收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通盘考虑海洋强市建设关键点,实现以下八个对接是当务之急,也是转作风、重规范、求创新、提效能在海洋强市战略中的具体体现。

一是实现涉海规范性文件与海洋强市重点对接。尽管我市在海洋综合管理、渔业发展、科技进步、捕捞等的规划、执行、监督方面出台了大量规范性文件,但还存在一些漏项。特别是涉海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权威地位问题、海洋新能源促进开发问题、远洋渔业基地建设问题、海产品加工对外投资政策扶持问题、海底矿藏勘探问题等。为此,应当立即着手研究海洋强市规范体系、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完成海洋强市规范、政策文本,力争成为全国的地方标准,并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借鉴。这项工作将填补国内空白,政治意义极强。

二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与海洋强市重大项目对接。坚决扭转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重陆地扩张轻海洋扩张、重产出轻修复、重短期轻长远的倾向和作法,围绕岸、滩、湾、岛、海五要素,以远洋渔业、增殖养殖业、加工增值业、渔业装备制造业、休闲渔业等为主要内容,由岸向海、由浅海向深海进行立体布局,全面实施海洋扩张工程,突出建设海洋基础设施。科学分析管辖海域生态容量,实施海洋牧场工程,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实现预算固化和常态化;全力实施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工程,以谁投资谁获益为原则,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建设大批“生态型鱼礁”类固定资产;积极引导人工鱼礁、渔港建设、海洋生物制品设备更新、新增远洋渔船、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增上智能型深水网箱等固定资产投资。 

三是实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项目与威海企业对接。20133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涉及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24个重点发展方向下的125个子方向,共3100余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七个方面均有涉海项目,应将海洋项目与我市对应存量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接起来,评估列入国家和省扶持的可能性,争取政策扶持。

四是实现国家海洋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与威海企业对接。在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领域,同样均有涉海项目。应加强对接,切实推进海洋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加快建立和扩大以涉海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紧跟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工程,把威海科技创新与国家海洋重大科技专项结合起来、与国家海洋重点科技计划结合起来、与国家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国家海洋知识创新工程结合起来、与国家海洋技术创新工程结合起来,努力作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海洋项目的承担者,努力插入或植入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海洋项目全过程或各环节。

五是实现国家重大海洋人才项目与威海企业对接。重点落实国家、省、市十年人才发展规划,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联技术、技能的拥有者,作为帮助企业重点引进的对象,并通过各类政策杠杆降低企业负担,包括档案托管、技能评定等领域能不收费就不收费。特别是要搭建院企合作平台和企业合作平台,形成“企业需求——政府服务——猎头机构——海内外科研院所人才”这样的引智结构,一切以存量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帮助企业购买人才服务等方式,通过营造阳光的政务环境和一流的医疗、教育等生活环境,增强软环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让高端人才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生活得舒心;对于紧要又不愿意来的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开发利用好智慧城市网络资源,通过跨境跨区交付等方式,把外地人才的智慧放在威海,打造人才智慧转化先发区。

六是实现国家行政体制机制改革与威海行政对接。新一届中央政府改革已经完成,20138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强调各地方要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相衔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要把职能转变作为改革核心、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把群众需求作为改革重点,鼓励地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探索、大胆创新。根据这一精神,在海洋行政管理上应当突出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统一性、顺畅性,重点推进涉海机构和涉海职责的整合,规范机构和职能设置,彻底解决多头治海、分段治海、力量分散和力量不足等问题。

七是实现新产权交易、融资平台与威海行业对接。海洋三次产业固定资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均与海洋产业集中度不高相关。目前,全国全市均处于增长缓和期,要素成本上升造成部分海洋产业主体生存困难,为提高海洋三次产业集中度、加快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要抓住这一机遇,就必须做好过几年苦日子的思想准备,明确正在进行的存量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微观过程,把缺的市场建起来、散的市场统起来。目前存量海洋三次产业中的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基本过程是三个,一是优势海洋企业抓住机遇提升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新市场的过程,二是优势海洋企业兼并传统非优势企业的过程,三是难以作为兼并对象的非优势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第一个过程,需要知识产权和高端人才交易平台;第二个过程,需要企业产权交易平台;第三个过程,需要退出企业的不动产交易平台和失业工人的劳动者转产转业平台;这三个过程,均涉及资本交易平台。因此,要建立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其中,知识产权、企业产权交易平台要有评估、质押等市场要件,不动产交易平台需要新投资新产业,劳动者转产转业平台需要政府按照存量企业技能工人的需求提供新技能培训,而融资平台主要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除养殖场、加工厂等产权交易中心外,海产品一级归口交易中心、渔船交易中心、捕捞配额竞价中心、海岛和海域使用权等资源交易中心,也都需要尽快统起来或补起来,并要解决私下交易的逃税难题。

八是实现海洋强国文化宣传体系与威海对接。着力提升海洋强国文化软实力,将我市打造成海洋强国文化发源地、策源地。重点推进海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工程、海洋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海洋影视创制作工程、海洋知识普及工程等,推动全民海洋意识觉醒,占领海洋强国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至高点,将海洋强市做强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