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环境资源与能源节约 > 生态威海 绿色发展 中央环保督察专题 > 媒体报道

中国环境报:队伍和人才是确保数据准确的关键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 2017-09-16 17:57
点击次数: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关系到监测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有监测仪器设备、测试工作环境、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验技能等。笔者认为,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验技能是确保数据准确的决定因素。

不管是环境质量还是企业排放污染物监测,每个监测数据的产生,都必须经过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采样器皿选择和清洗,采样点位设置和频次确定,样品固定、运输和贮存,分析方法选择和实验室工作环境调节,直至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等一整套科学、严密、完整的程序。只有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均处于受控状态,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稍有缺失或纰漏,都可能导致监测分析结果与实际大相径庭。

而确保这一过程完整无误的关键因素,在于建立一支经验丰富、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专业环境监测队伍,以及一批具备扎实环境监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正确熟练掌握环境监测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熟知有关环境监测管理法规、标准和规定的专业环境监测分析人员。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环境监测逐步得到重视。各级财政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大型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原子吸收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国产、进口先进设备成了一些市级甚至县级环境监测站的标配。

与硬件设施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实施环境监测并决定监测数据是否准确的主体——环境监测队伍的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基层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编制未随着业务量增长而扩大、技术岗位职数无法突破、编制内人员外借(调)、非专业人员占编、主要监测工作由临时聘用人员承担等现象,致使监测队伍不稳定,人员与工作量不匹配,业务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因人员不足,部分监测站未设内审员、质量监督员或虽有设置但未能有效开展质量监督活动,导致监测全过程缺少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个别监测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未按规范进行布点、采样。采样频次按规范应为两小时一次的,擅自降低为一小时一次。样品该添加保存剂或冷藏的,未按规范添加相应的保存剂或进行冷藏处理。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未按规定进行空白试验、平行双样分析,更未采取分样送检、用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比对及样品比例稀释测定等措施来核对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原始记录信息不全、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同时,由于每个人承担的检测项目很多,导致业务泛而不精,对检测过程出现的异常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分析,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核对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因精力、水平有限,难以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对操作技能进行反复练习,致使大型仪器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甚至闲置。一言以蔽之,一些地方监测队伍建设存在的种种弊端,导致监测数据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

当前,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垂管制度改革以后,基层环境监测站职能调整为执法监测,其出具的监测数据将可能成为“呈堂证供”,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专家以及法院法官等相关方面全方位的审查。这将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基层环境监测站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考验。当前,亟待规范和加强环境监测机构建设,下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专业监测技术人才和质控管理人员,全面提升监测队伍素质水平。环境监测站应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监测质量管理,使环境监测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一个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