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环境资源与能源节约 > 生态威海 绿色发展 中央环保督察专题 > 媒体报道

大众日报:诸城“三大模式”处理养殖场废弃物,打造区域全覆盖种养循环系统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时间: 2017-09-16 16:52
点击次数:

刘瑞奇的家位于诸城市昌城镇大宋社区,20多年前,他最早从村里搬了出来,接手养殖效益不佳的村大队养殖场,搞起了规模养殖。近几年,养殖场的猪舍在原来基础上还加盖了两排,存栏量也达到了300多头。但随之越来越多的尴尬让刘瑞奇坐不住了。他的养殖场北面正对着社区小学,一到夏天,猪圈的臭味让老师和家长抱怨不迭。为了减少扩散,刘瑞奇只好大门紧闭,减少院内的空气流通,还在院子里栽植了葡萄、杏树、枣树、桃树等植物,希望能挡一挡难闻的气味。

  昌城镇是畜禽养殖大镇,大宋社区养殖户不在少数。记者绕社区察看,最近雨水多,不少田间水沟还存留着冲刷猪圈流出来的粪污。以前猪粪都是还田的好肥料,但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很少有人能清理完自家的化粪池。

  不久前,诸城市出台《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调整方案》,科学划定“三区”范围,刘瑞奇的养殖场就在禁养区范围内,按规定必须得搬。7月27日,接到通知第二天,刘瑞奇终于下定决心,开始了数百头猪的搬迁,在距家700米外,他租赁了一处养殖场,160斤以上的肥猪卖掉,剩下的猪仔和种猪赶到了新养殖场。而随着刘瑞奇养殖场搬迁完毕,周边六七家养殖场也清了出来。

  昌城镇副镇长闫兆海告诉记者:“在农村注重感情,人人都知道靠近村庄养殖污染大,可是搬迁如搬家,大多数人不愿意。”在该镇管沟社区,专业养殖户就有33家,社区内一个自然村被养殖户包围,最多的9户连成一片,可谓“铁板一块”。不过,方案经广为宣传,日前最难的几块“铁板”成功搬迁。

  搬迁后的养殖场粪污如何处理?诸城早已有了系统的处理工程,昌城镇就是试点区域。距离刘瑞奇不远的得利斯福胜养猪场,一台政府补贴上线的粪污滚筒式发酵一体机正在运转,通过设备脱污、干燥、灭活,加生物菌种发酵等流程,从传统的堆肥自然发酵到工厂化生产,时间从几个月到24小时做成肥料,每吨能卖到800—1000元。刘瑞奇早就打听好了,打算让他们帮忙处理粪污,效益归处理方,自己享干净。

  同时,刘瑞奇开始使用一种名为“康健”的除臭添加剂,养殖场的异味明显下降。这是诸城市与当地兽药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的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禽体内除臭,政府承担70%的费用,企业承担30%,畜禽养殖户免费使用,多处养殖场表示猪粪便中致臭的有机物比之前减少50%以上。

  “如今我们构建起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三大模式’,形成区域全覆盖种养循环系统,一是‘主体双向小循环’模式,以处理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为重点,实施处理设施改造与消纳地配套建设项目,生产沼肥有机肥用于周边农作物种植,实现养殖主体和消纳地之间双向循环;二是‘区域多向中循环’模式,以处理中小规模分散养殖户产生的畜禽粪污为重点,由养殖社区统一收集运输,建设年产1万吨—3万吨的沼肥有机肥工程,肥料产品部分出售,部分用于消纳地农作物种植,实现多向利用;三是‘全域立体大循环’模式,着眼实现全市种养平衡,以政府为主导,建设畜禽粪污收储运信息采集平台、饲料供需平台和土地养分调配管理平台,实时掌控信息,合理调配资源,实现全域种养结合立体大循环。”诸城市畜牧局局长胡希俊介绍说。

  目前,诸城市510家规模化养殖场配套了粪污处理设施,安装有机肥发酵罐15台(套),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36处,建成生态循环养殖基地215个,11家有机肥企业年生产有机肥30万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